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三個古文物問題

三個古文物問題

刘关张赵总墓。(圗:李永球)
二王山郑胜祐墓。(圗:李永球)
二王山郑阿保墓。(圗:李永球)
二战纪念碑。(圗:李永球)
讀者朱國源電郵來一封信,附上3張攝自太平古文物的照片,很客氣的請教我。他說,相信很多市民都不知圖片中古文物的來歷,也很想知道其真象,把它們寫出來了,好讓年輕一代了解我們的歷史。既然朱君意願如此,恭敬不如從命矣!
1.劉關張趙總墓
朱君問,這個總墓為何立在偏僻之處?中榜題曰:“顯考妣”,下款為“宗眾弟子等立”,難道前者是後者的衣服父母?
查該總墓立于同治三年(1864),中榜曰“皇清顯考妣劉關張趙公義塚總墳墓”。由此推測,它是該四姓後裔所立的總墓。昔年南來的華人,當他們聚集于一處時,常會搞一些宗親、鄉親等組織。這些組織未必是正規,也許幾個人就談定的。不過,卻可能最後會演變成正式的團體。
客粵幫是最喜建立總墓的群體,大部分在太平的總墓,皆為他們所建。劉關張趙總墓立于太平山麓的小丘上,在這偏僻之處僅有這個總墓,的確令人費解。其實這里屬吉輦包(Klian Pauh)地區,昔年乃海山黨採錫的地盤,它由海山黨的五縣(增城、番禺、順德、南海、東莞)客粵人(主要為客家人)建立,是可以接受的說法。
已故黃亞九先生指出,該總墓為某會人所建,我從“宗眾弟子等立”的下款否定此說。所謂“宗眾”,即指有血緣關係的眾宗親也。
目前它歸太平龍岡親義會保管。該會多年來屢次向當局申請列入憲報為歷史古跡卻不果,近年當局只允許美化設施。
2.二王山麓的兩個同治古墓
朱君問,為何葬在這里?若這里是座冢山,其餘的墳墓移到哪里去?聽說要移此兩個古墓時,鏟泥機無端端死火,無法啟動?
據古岡州會館前座辦宋先生指出,二王山共有4個古董,2個在山之東邊,這2個在山之西邊。前2個在60年代發展時被挖出,墓碑移到博物館內了。我在博物館內發現共有4個華人古墓,其一已斷,另3個展于館後露天空地上。有興趣的讀者可去參觀,它們為同治三年(1864)之番禺李亞寬墓、同治七年(1868)之東莞陳亞四墓、同治八年(1869)之增城江社容墓及同治十年(1871)之鶴山溫亞松墓。
同樣的,二王山也是在海山黨的地盤內,但它不是冢山,為何埋葬于此?我也不知所以然?相信是環境臨近的方便問題吧!
人們都相信當局要遷移走這兩個古墓,卻出現挖不出墓碑等神奇怪事。事實上全為一派胡言,絕無此事!只要一把鋤頭,就可以把它們挖起,相信嗎?
這兩個墓主皆為增城人,即鄭阿保和鄭勝祐,同時葬于同治八年(1869)。
3.二王山麓之二戰紀念碑
朱君問,此碑鐫著“1939-1945”及“精神不死”,且分華、英、爪夷及淡米爾4種文字,肯定是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設的。為何立在這裡?為何不用“浩氣長存”等哀悼語?
的確是英政府為紀念二戰而立的碑,它讓我們記著戰爭的殘酷及緬懷勇敢的抗日英雄們。為何選在這裡?我也不知其因?可能這裡的風景不錯吧!至于“精神不死”或“浩氣長存”,選哪個皆是LPPL──都一樣(福建歇後語)的問題,只要意義符合紀念之事即可。現代學生皆由左念到右,古代由右到左的精神不死,往往被念成“死不神精”,常常叫我啼笑皆非!
以上所言,倘有不對之處,懇求大家指正!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圖文:李永球.(17/07/2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