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母舅公崇拜

母舅公崇拜

前二文談及送灶習俗,它由“謝灶”演變成“送灶”再到“送神”,各有其意義,並非一些人所謂的迷信!台灣民俗學者劉還月說︰“是民俗,非迷信”。這點我頗認同。
接送神明時均要焚化“送神及接神符”。前次提及新加坡、檳城和太平的都不一樣,尤其太平的最特別,共有4張。3張是黃紙紅圖,其中兩張是送神符,皆為印上灶君、觀音、福德正神等神像;另一張是接神符,印有兩位持旗幟的隨從、一頂轎子及馬,乃年初四接神時焚化用。最後一張為紅紙黑圖的“母舅公”,其神像是一位慈祥的老人,雙手扶持一個“春”字圖,旁有“福祿壽全”等字。在太平,閩幫神廟如鳳山寺、福全宮(在峇東),都會大量印制這種傳統版畫“送神及接神符”,供區內善信用。大約10年前,因為我的一篇報導,導致福全宮的版刻被竊,誠然遺憾!以前,我誤以為全馬都采用和太平同樣的送接神符,這幾年開始跑了其他地方,才發現“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話說得沒錯!
“母舅公”是福建話。福建話分得很清楚,母親的兄弟稱“母舅(背稱)”,父母親的舅父稱“舅公”,妻子的哥哥叫“某舅(某即是妻子)”,妻子的弟弟叫“舅仔”。母舅公就是指母親的兄弟母舅(舅父),“公”是神化的尊稱。
母舅公是閩南特有之信仰,說他是神,他又是活生生的人“舅父”。舅父是母親的兄弟,不可能會早逝為神。福建俗話云︰“天有天公,地有母舅公”、“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等母舅來”,就是最佳的寫照!
所謂“天有天公,地有母舅公”,就是說天上最大的是天公(玉皇),地上最大的是母舅公(舅父)。以前的社會,舅父的地位是很大的,外甥結婚時,得以十二版帖(折成12頁的請柬)邀請舅父光臨,舅父也得敬賀以“母舅聯”的幛子,而且舅父享有尊位之座。
所謂“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等母舅來”,即指父親逝世了,可以即刻處理喪事;母親逝世後,須等舅父來方可入斂,包括喪禮也得由舅父分配。蓋因以前的社會,常有虐待媳婦或妻子或母親的事情發生,所以須等舅父來“驗尸”,待他詳細觀察證明為自然死亡才可舉喪,他也有權利要以什麼方式處理喪事。倘若證明母親是因受虐待而自殺的,那可有好戲看了。他可以當眾痛打外甥,指定要辦理隆重的喪事,令外甥叫苦連天,後悔不已!
李亦園著《宗教與神話》,記載一則1941年發生在中國河南偃師縣的喪事。一老婦女逝世,其兒媳當晚即向母舅報喪,並告將以基督教儀式舉喪,母舅要用傳統喪禮,但反對不果,雙方堅持不讓。事情鬧大了,喪家翌日下午即舉殯,拒絕非基督教徒的親戚送葬,母舅怒氣沖天,帶了家族壯丁鬧上喪府,逼他們下跪靈前,打了外甥們幾下……。這場文化沖突,說明母舅有權利干涉其姐妹的喪禮。
母舅公圖像與送神符合在一起,成為太平特有的新正版畫,顯然它與新年有關系,從他手抱春字圖就可見一斑。在農歷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送神後,人們把已褪色發黃的舊母舅公圖撕下,貼上新的母舅公圖,紅彤彤的,新正意味盎然。可以將之貼在灶君神位的上面、家後門面向外或米缸上。因為其手抱著春字圖,“春”的福建話諧音“剩存”,寓意深長!
母舅公信仰源自母舅公崇拜,即舅父被神化為神明來崇拜,它源自古老的母系社會遺風。我們得感謝太平的閩南人為我們保存了這個古老的傳統,它可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呢!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06.1.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