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贺寿戏的三出头

贺寿戏的三出头

戴著面具的“跳加官”,正展示著“加官賜福”的條幅。(圖:李永球)
自董永的故事改編而來的送孩兒,由董永與織女將孩兒送進廟裡來。(圖:李永球)
圖為送孩兒的“孩兒”木偶,含有送子添丁之意義。(圖:李永球)
民間地方戲劇在演出前,一般上會先來一出取意吉祥的戲碼,即“賀壽戲”,也叫“祈福戲”。如粵劇班裡的《六國大封相》;閩潮劇班裡則有《八仙賀壽》等等。
八仙又分“大八仙(大賀壽)”和“小八仙(小賀壽)”。大八仙是一出戲,從八仙向王母娘娘賀壽過東海大顯神通,到大鬧東海,最後由觀音佛祖調解雙方的糾紛,和好收場為結束。小八仙只是簡單的八仙賀壽、跳加官、送孩兒等等湊合而成。大八仙今已難得一見,基本上已在本邦消失。
現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本邦福建戲班的賀壽戲“小八仙”,也叫“三出頭”,由排八仙(也有排三仙的,即福祿壽三仙)、跳加官、送孩兒合組而成。
排八仙或稱為八仙賀壽。由演員們裝扮成李鐵拐、鍾離權、呂洞賓、曹國舅、張果老、韓湘子、藍采和及何仙姑8位仙人,下凡向廟方的神明賀壽。假如是人作壽,則不可排八仙,宜改演郭子儀拜壽。
跳加官是一名男演員穿上紅蟒袍,戴面具,手持玉笏,演出中途出示有“天官賜福、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合境平安、加官晉祿(或爵)、當朝一品”等吉祥字句的條幅,結束時右手朝天一指。跳加官的重點在加官晉爵,寓意為大家祈求官運亨通。不過中華文化強調的是“大我”精神,所以須先為天下、國家、地方祈求,最後才是個人的加官晉祿,把“小我”放在最後。
跳加官的由來,我的田野調查是源自唐朝人物狄仁杰(607-700)。他是武則天時期的大臣,不畏權勢,曾勸止武則天造大佛像。一說他跪下不言不語力諫皇帝,故才演變出戴面具不言不語的跳加官。一說他(狄仁杰)是商代大臣,因怕妲己陷害,裝聾作啞上朝,比手劃腳寫出“當朝一品、加官賜福”等字,糾王滿懷高興,妲己要糾王處死他,糾王不允,說此人已不會言語,殺他沒用。他逃離後,協助周文王起義滅商。
曾學文《演戲中的習俗》對跳加官的由來,說是唐貞觀時國泰民安,為了歌舞升平,朝中力主演戲慶賀。丞相魏征勸唐太宗登台演唱,以勵萬民。太宗礙于人主,面有難色,魏征進諫曰:“千兵有頭,萬兵有主嘛!”太宗只好戴上面具上台,也不開口,手拿朝笏,比劃幾個動作就下了台。魏征不解而求教,太宗說:上台整冠,即是一品當朝;右手拉開山板,為風調雨順;左手拉開山板,為國泰民安;右手朝天一指,為指日高升。嗣後藝人就模仿,以求開台吉利(《廈門民俗方言》第7期:1992年2月1日)。
送孩兒或稱送麟兒,由一對演員扮成狀元及夫人樣,夫人手抱木偶嬰兒(孩兒),在兵卒婢女陪同下,下台往廟裡參神敬拜及送出孩兒,過後廟方得送還孩兒,並附上紅包糕餅果子等。
送孩兒的由來,一說源自董永的故事,另一說為呂蒙正。根據我的考究,董永才是正宗。民間的“董永洪都市,仙女送孩子”故事云,董永因家貧無力葬父,賣身為奴。天上的織女為其孝而感動,下凡與他結為夫妻,代其織綿償債贖身後,遂凌空回天去。後在天上誕下兒女,親自送下凡給董永。藝人據此編造出送孩兒片段。至于呂蒙正,那是另一個單元片段──京城會。
這幾年,經常有中國閩南歌仔戲班南來演酬神戲,經過觀察,發現“小賀壽”方面與我國大同小異。我比較喜歡本地的跳加官,那才夠味道呢!下周再談另一套賀壽戲《天下太平》!
星洲廣場‧星洲日報/田野行腳。圖文:李永球。(25/09/2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