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崩败兄崩败嫂

崩败兄崩败嫂

槟城游艺阵头——崩败兄(红毛惹扮演)与崩败嫂(陈同同扮演)的珍贵镜头。(谢秀娇提供)
北馬華人民間喜愛主辦遊行活動,遊行隊伍中擁有形形色色的“陣頭”(各個小隊),它們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民俗文化,也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許多娛樂的內容。
今天要與大家介紹的,是北馬特有的一個陣頭──崩敗兄崩敗嫂。
“崩敗”在福建話即衰敗、衰落之意思(見《廈門方言詞典》。故閩人有一句罵人的俗語:“崩敗嫂,走到敗到”,意即崩敗嫂是個招惹倒霉與是非的潑婦,走到什麼地方皆會吵個雞犬不寧。
崩敗兄與崩敗嫂由兩位男士扮演,一扮男一扮女,身漢裝,後來衍變到穿馬來服裝,男的戴宋谷(Songkok)穿紗籠(Sarung),女的短上衣紗籠(類似娘惹裝),或男的馬來裝,女的漢裝等等不同的穿扮。他們分乘兩輛三輪車,抑或羅里等交通工具,一般上裝有音響設備,播放福建、馬來、印度等歌曲或音樂,兩人分執一根竹桿,竹的尾部剖開成條狀,以它打人時會響“拍”聲,卻不會受傷且不痛。就這樣一路上以北馬福建話破口大罵吵架,並且公然在街上互相持竹打架,惹來震耳之笑聲。他們這對冤家其實就是一對小丑,這個陣頭其實就是一出丑劇,有他們出現之處肯定笑聲不絕。
在太平,此陣頭由檳城傳過來,50至70年代常見于神廟遊行,今日已絕跡近20年了。太平的崩敗嫂胸部以汽球裝水,或以他物裝成,誇張的大,一些愛搗蛋的傢伙,常捏其胸部,惹得她勃然大怒,持竹桿追打,引來觀眾的前仰後俯。有時候崩敗嫂也向旁觀的觀眾動桿亂打,被打者唯有自嘆倒霉。但是有些局外人不甘挨打而破口大罵,引起不愉快的氣氛,真掃歡樂節目的興,可謂打出火來了。
崩敗兄嫂在檳城卻被稱為“墓牌兄墓牌嫂”,真是怪哉!福建話的墓牌就是“墓碑”。“崩敗”閩南音“pang pai”,“墓牌”的閩南音是“bong pai”,兩者的讀音不是很接近。崩敗兄與崩敗嫂是太平的叫法,這本源自檳城,豈料檳城今日卻訛稱為“墓牌”,誠然耐人尋味!
“崩敗”是閩南詞匯,這裡當形容詞,而“墓牌”卻只是個名詞(墓碑),並無他義。
檳城的崩敗兄嫂扮演者,崩敗兄為“紅毛惹”,崩敗嫂則是陳同同,他們均是福建歌仔戲的藝人,也是“占簽藝人”。殊為可惜,此陣頭在檳城也是絕跡多年。
翻閱中國的民俗書籍,在閩南及台灣地區的游藝習俗中,不曾有過此陣頭,顯然它是本邦北馬檳城的福建人所創造出來。話雖如此,可是閩南與台灣的游藝陣頭裡,卻不乏類似搞笑的丑劇,諸如泉州的“火鼎公火鼎婆”,即由一男一女抬著一口竄著火苗的大鐵鼎(鍋),兩人進退自如,東倒西歪地舞,有說有唱,互相打趣逗樂,動作誇張詼諧;漳州的“大鼓涼傘舞”與“大車鼓舞”,前者由一群小伙子打鼓,少女們敲鑼及舞動涼傘,穿插一對逗樂的老頭和老太婆,動作滑稽詼諧;后者在一班打擊樂手中,穿插一兩個小丑與車鼓公,一路上表演各種滑稽動作;還有台灣的“牛梨陣”等等。由此推測,崩敗兄嫂是在閩南游藝習俗中的搞笑小丑基礎上演變而來,成為具有本邦特色的游藝陣頭。
當你見到穿著馬來服裝,播放印度歌曲,口罵著福建語言的崩敗兄嫂時,就會佩服先輩們的智慧。其娛樂功能,可以解除人們生活上的困苦和壓力。它融合了各民俗的文化于一爐,豐富了本邦的游藝民俗,不僅是先輩們的智慧結晶和創造,更顯現出福建文化不排外的包容性。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04.3.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