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游神是宗教文化

游神是宗教文化

游神是群众性强的群众文化可满足群众现实心理的需求。(圗:李永球)

游神成为民间文艺队伍的表演场地,自娱娱人又娱神,代代传承!(圗:李永球)
【柔佛古廟遊神系列一】遊神是宗教文化
農歷正月的柔佛新山特別熱鬧!除了受邀到南方學院主講游神講座之外,我也特地再赴新山,首次參與柔佛古廟的游神活動。
參與後,再翻閱文獻資料,發現古廟游神就是中國潮州的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潮諺云︰“營神正、二月”。潮州地區在農曆年初,民間就將神明抬出來游神賽會,俗稱︰“營老爺”或“營大老爺”。“營”有環繞之古意,以“營”稱游神,有巡視神明管轄區域之意。營老爺分文、武兩種營法。文營是壯丁抬著老爺(神像)的轎子,在儀仗鼓樂前導下,巡遍社區的每條巷子,再繞社區邊界游行一圈,回到神廠。武營是先用紅布將神像綁在神轎上,壯丁們抬起轎子到各條巷子燃起的篝火前,將神轎高舉過頭上,縱身跳過火堆。跑完小巷,又跑出田野,抬著老爺巡游村界,回到神廠。至于營大老爺更為隆重,要演戲酬神,要組成龐大的老爺出巡儀仗隊伍。這種儀式的原始意義在于淨土驅邪、保佑子民、又有整頓社區治理的功能。(陳澤泓著《潮汕文化概說》)
清光緒《海陽(今潮州)縣志》記載當地游神云︰“正月青龍廟‘安濟王會’,自元旦後三日擲珓諏吉,郡城各社即命工人用楮帛繒彩制為古今人物……名曰‘花燈’,每社若干屏。屆時奉所塑神像出游,蕭鼓喧闐……各召梨園奏樂迎神,其花燈則各燒燭,隨神馭夜游,燦若繁星。凡三夜,四遠雲集,糜費以千萬計。”到了民國時代,除了上述項目之外,還增加放煙花,游人達10多萬,全城如醉如狂。又清乾隆潮州歌冊《樟林游火帝歌》,也記載了二月的迎神盛況,前後4天。二月初一開始,樟林六社八街的商家就著手布置街道、鋪面和神廠。所謂神廠是各街區在神廟之外臨時設置安放神明供人拜祭的場所,神廠有彩門、燈飾、燈櫥,入夜請有清音小鑼鼓,奏樂配唱。有20多個戲班日夜演出……。(同上)
陳樹良〈祠堂、廟宇與社會整合︰潮州東鳳鄉陳氏宗族的研究〉謂︰“元宵節游神時,大王公宮的神也在‘陳氏家廟’與‘二王公宮’的神會齊後游東二、東三、東四三個管區外圍,中午‘大王公宮’的神回到石鼓前新宮,‘二王公宮’的神則到各個‘神前’坐廠。”(《潮學研究》4)
綜合上述資料,再來了解柔佛古廟游神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
每屆農歷正月廿日上午,古廟神明們被請出巡游到神廠(近年改稱為“行宮”),廿一日晚上神明們被抬出巡游新山市區,廿二日上午又從神廠請回古廟,也是鬧足3天。可見古廟游神選在正月及多日的慶典,皆是源自潮州之俗。
古廟游神也是將神明綁在轎子抬出巡行,一路旗燈龍獅,花車鑼鼓,在神廠也是有5個戲台,供潮州、福建、客家、廣府及海南之戲劇或歌舞表演,這就是“營大老爺”,與潮州的習俗大同小異。以前,古廟游神時有一種方形的燈籠,寫有“甘密”、“黃梨”、“胡椒”等土產,與其說那是“慶豐收”,不如說是“祈求豐收”更為恰當。一年之始在于春,正月迎神抬神明巡游市區街巷,正是祈求神明保庇在今年裡︰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合境平安,驅瘟鎮邪,六畜興旺,五谷豐收,海路豐盛,生意興隆。
所以,古廟游神是潮州民間信仰(道教)的傳統習俗活動,是人民對神明的祈求,冀望今年一切順利平安,收成好,又興又旺!
游神是群眾文化,它可滿足群眾現實心理的祈求,它的群眾性強,人們都以自己特色的民間文藝在游神中呈獻,游神也成為民間文藝隊伍的表演場地,大家自娛娛人也娛神,在這大前提下,方得以世代相傳下來。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06。3.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