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太平第一名菜

太平第一名菜

以切成多块的乌翼尾。(圗:李永球)
烏翼尾(閩南拼音:Oo Sit Bbue,本地福建話羅馬拼音:Or Sit Buih)是霹靂太平沿海盛產的一種小鯊魚。烏──指黑色;翼──是翅膀,這裡指魚鰭(包括背鰭、腹鰭);尾──即尾巴(尾鰭),除此以外,它還有“圓頭”及頸下有個小洞的特征。
北霹靂沿海漁村的閩潮人,南來本邦後即懂烹調和品嚐烏翼尾,其肉質又軟又細,味道香甜,還有魚肝(油)入口即化,更是美味極了。一般的烹法是“炒辣椒乾”(通稱“炒烏翼尾”)或煮咖喱、煎炸……。
我國的沿海漁村幾乎為閩潮人聚集之處,他們善于烹煮咸水魚;而客粵人多居于陸地山區,若論淡水河湖魚鮮之烹調,則非他們莫屬。而閩潮人不喜烹煮淡水魚,總以為淡水魚有一股腥臭土味;相對的,客粵人也會對某些咸水魚鮮心生惡感,認為有怪異的味道。
烏翼尾屬鯊魚類,客粵人不喜吃鯊魚,故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只有閩潮人懂得吃烏翼尾。自80年代開始,峇東(Matang)出現海鮮餐廳,烏翼尾被列為佳餚擺上餐桌,此後客粵人也開始懂得品嚐,烏翼尾從此一躍龍門,身價百倍。一位老魚販告訴我說,1960年他到漁村向漁夫購買烏翼尾,一斤才35仙,他到太平市轉賣50仙,顧客為福建、潮州或海陸豐(福佬)人,客粵都不吃,一條大約有4、5斤重。現在1公斤時價大約27元(1斤大約16元),嘩,漲幅令人咋舌!
最正宗的烏翼尾,還數出自太平市沿海的峇東(Matang)與十八丁(Kuala Sepetang)漁村海域,所以最會品嚐烏翼尾的人也是當地人士。由于它的產量並不多,又給當地海鮮餐廳買斷,今日在太平市已找不到正宗烏翼尾了。農曆五月是烏翼尾盛產的季節,俗謂:“五月南風出”,南方季風一到,魚網裡的烏翼尾較平時來得多。
近年來,一種產自北馬吉打、玻璃市的非正宗“烏翼尾”來到太平“搶灘”,市場及餐廳多採用它,一時不察者就被騙了。此烏翼尾非正宗烏翼尾,內行人才辨別得出,魚目混珠者十分可惡。假烏翼尾的肉質既粗且澀,又經冷凍,烹出來的味道當然不那么香甜美味了。但其價錢較便宜,一些商家在買不到正宗的時候,往往以它代替欺瞞顧客,不過卻騙不了本地老饕。
經過20餘年的發展變化,炒烏翼尾“脫穎而出”,獨占眾餚鰲頭,成為太平第一名菜,從它的漲幅逾30倍中,可見到其名貴的身價非同小可也。這些年來,它的名稱也有些演變,可以縮稱為“烏翼”。
諸位倘若來到太平,請記得品嚐烏翼尾,而且一定要正宗的。我建議大家到沿海的峇東或十八丁去,那裡肯定是“本港”(本地江河海域)正宗。至于何種烹煮為佳呢?我建議“炒辣椒乾”,也就是“炒烏翼尾”了。當您嘗到正宗的烏翼尾,相信您會從此喜歡上它。
炒烏翼尾是先輩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美食,極大地豐富了本邦的飲食民俗及人們的文化生活。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04.3.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