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丧礼的献酒灌茅

丧礼的献酒灌茅

丧礼的献酒灌茅具有“清白 ”之意义。(圗:李永球。太平)
茗(茶)與酒是傳統習俗上的兩種飲料祭品,傳統上以酒為尊為大,茗則次之。所以在祭典上酒總是排在茶之前,先敬酒後敬茶,誰先誰後,馬虎不得。儒家古籍上記載着許多以酒祭祀的禮儀,卻不見有關茶的,可見茶是後來才有的祭品。
酒在傳統習俗上比茶來得尊貴,其在民俗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不應忽視。在章回小說或古裝電視連續劇裡,將領在出征時會被賜酒三杯,他會將第一杯敬天 (潑向天)、第二杯敬地(灌向地)、第三杯敬自己(自飲)。《西遊記》第十二回描述玄奘欲往西天取經,唐太宗賜御酒一杯,玄奘接酒道:“陛下,酒乃僧家頭一 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 ,此乃素酒,只飲此一杯,以盡朕奉餞之意。”在在顯示酒在傳統上有祝福,餞行之義。
儒家古籍就有關於以酒行“祼(guàn)禮”的記載。《周禮•春官宗伯第三》:“以肆獻祼享先王”(進獻肆解的牲體,獻醴酒、薦血腥,並以鬱鬯灌地來祭享先王)【1】;《儀禮•士虞禮第十四》:“祝取奠觶祭,亦如之;不盡,益,反奠之。”(喪祝拿取放在鉶南邊的酒觶祭祀,也是向白茅上倒三次醴酒,但不能將觶倒空,然後再添滿,放回原處。)【2】;《禮記•郊特性第十一》:“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鬱合鬯,臭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凡祭慎諸此。”(周代人的祭祀,崇尚香氣,開始向神獻酒用的是鬱金香草配合黍米醸製的香酒,灑酒於地,讓香味下達到地下淵泉。灌鬱鬯用的是圭璋做柄的酒勺,兼有使用玉的清潔溫潤之氣的意思……這是向地面上求神來臨受享。凡是祭祀都要小心翼翼地想辦法請求神的降臨。)【3】
上述記載說明酒的古代禮儀有兩種,一是灌酒於地,二是灌酒在茅草上,具有享祭先人和請神降臨的兩種功能。在喪事上的獻酒灌茅,酒具有什麼意義呢?呂子振羽仲氏輯、楊鑑曉潭重校《家禮大成》(225頁)有問答如右:“問:酒如何沃法?曰:酒有干,一是鬯酒灌地三,行降神也;一是縮酒盡傾茅沙(案下置清沙白茅於盤中),敬神是也(取其清白之義)……。”
這說明灌酒於茅沙,是因爲清沙白茅具有“清白”之義。
北馬及太平的喪禮“獻酒灌茅”,也是把清酒傾灌在案下的盆子裡,盆中置有連根帶有沙土的茅草(或以其他的草代替),其意義除了請求逝者降臨享祭,也象徵逝者為人“清白”。這與出殯前的奠祭時,將棺木擡出來暴露於天日之下有異曲同工之效,取其“清白”(敢見青天白日)、“光明”(敢見陽光)之義。檳城多數採用“奠酒”(酹酒)儀式,即將酒澆在地上祭奠之,佛化喪禮則採用“奠茗”,此屬“祼禮”。
馬六甲則行“祼酒”禮,將酒直接澆在地上。祼禮分葷與素兩類。葷的用酒,素用茶,三獻三灌,除了祖籍福建同安的是將酒灌於茅草外,其他籍貫盡傾於地(爲了避免地上濕滑,就傾灌於一個大碗中)。不僅如此,在甲州作田野調查時,也發現奠祭時沒有擡棺曝露於日之俗。可見北馬和南馬的習俗有迥異,也有相同之處。
祼酒是我們的傳統,佛教的戒律禁飲酒,故佛化喪禮鏟除了祼酒禮。一些改以茶代替酒而行“祼茶”。傳統選擇了酒是因爲酒具有濃烈的氣味,而且選擇白酒(透明無色),它方具有清白之義。茶不具有這些性質,故不能以茶行祼禮。
太平的一場傳統喪禮上,在出殯前的奠祭時正好輪到一個佛教團體致祭,就在司儀唱出“進酒”時,該團體的代表以一句“佛教徒不飲酒”為由,婉辭了“獻酒”禮節。此君當然不了解這個禮節有“清白”之意義,所以才有不尊重傳統之舉。酒是佛教戒律,可也不是絕對的不可飲。密宗的灌頂儀式中,西藏上師也有以洋酒賜予灌頂者品嘗之舉,根據密宗的解釋,那是水果的精華(水果釀製的色酒),而且少許是不會醉的,故不犯戒律。
獻酒灌茅是數千年前的古代傳統禮節,具有請神(祖先)降臨和尊敬死者為人清白之意義。因爲人們的不瞭解及鄙視傳統,所以被視爲眼中釘,欲除之爲快!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文化空間》【田野行腳】專欄,圖文:李永球。2004年7月11日
修訂於2009年2月27日

【1】  錢玄、錢興奇、王華寶、謝秉洪注譯《周禮》,178-179頁。
【2】  彭林注譯《儀禮》,381-382頁。
【3】  王文錦譯解《禮記譯解》上,357-358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