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烧纸源自传统观念

烧纸源自传统观念

我們祭拜亡人、先人,會燒金銀冥紙,祭祀神明則燒金紙。換句話說,先人、陰府之鬼(包括陰神)是採用金紙和銀紙,而祭神燒化的僅是金紙一種,化後可供他們享用。
一般人皆以為燒紙是迷信的東西,且以為是道教創造出來的。當給它下評論時,不妨先對它來個探討與認識。
傳說冥紙是蔡倫創造的。因為他發明了紙沒人要買來用,于是想出一計,叫夫人假死,然後他邊哭邊燒紙,不久其夫人復活起來,說是因為蔡倫燒紙錢給她,她送錢給陰曹官府,才被放回來。大家才知道紙錢有這樣大的好處,紛紛掏錢向蔡倫買之,燒紙錢的習俗從此傳開了。(一說是其兄蔡莫造的紙不如蔡倫的精美,而由蔡莫夫人想出的餿主意。)
這是一個牽強附會的傳說,傳說不能當作由來,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可是,幾年前“天道”(源自台灣的一貫道)的一場法會上,蔡倫“借竅”在一個“三才”身上,哭訴自己為了賺錢而使出假死的餿主意,結果是賺到了錢,不過卻造成燒紙迷信沿襲到今日,所以犯下惡業,目前在地獄裡受苦刑的處罰云云。
天道的出發點是要人們不燒紙錢,不過卻裝神弄鬼一番,實在無聊透頂!
我翻閱幾本書籍,才知道燒紙並不是蔡倫所創,而是源自我們古老的傳統觀念。
在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前,就有“靈魂不滅”觀念,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死,仍能禍福子孫,干預人事,結果產生了喪葬禮俗,後來發展成祖先崇拜及鬼神信仰。到了儒家的崛起,孝道觀念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慎終追遠”被推廣了(徐吉軍、賀雲翱著《中國喪葬禮俗》),祭祀喪葬文化也就盛行不衰。
傳統觀念認為,人死後的靈魂不死,會到一個與人類社會相同的世界,死了的人都成為那個世界的一員,或為鬼或成神。一個木匠死了,他去到那個世界也是當木匠……,所以事死如事生。古代的喪葬文化裡,須以各種器物陪葬,甚至活人,就是供死者在那個世界使用的。後才演變以陶器、青銅器做成的物品來隨葬。當紙發明後就取而代之,成為冥器的制作原料,且普遍流行全中國,主要原因是:一、紙做冥器便宜省錢,二、可防止盜墳掘墓。
金錢也是冥器的一種,是供先人在他們的世界里享用的。自錢幣問世以來,歷代墓葬中都有隨葬瘞錢的現象,後來才逐漸以沒有實用價值的仿制品來代替真品隨葬。紙錢出現于何時?前人說法不一,有說漢代,有說魏晉時期,或說唐代王瑪開始等等。(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其實在燒紙之前,古人在祭祀時燒的是“幣帛”。呂子振羽仲氏輯《家禮大成》云:“問祭祀用紙者何?曰:古者祭祀,只焚幣帛及祝文而已。至漢殷長始以紙代帛,唐王瑪乃用于祠祭,五代時,文設紙銀,以為美觀,夫以紙造為錢銀,亦是明祭用以代帛……”。
古時曾以布帛作貨幣,故焚帛是較焚紙為更早。我在台北孔廟里就見到這種“帛”,每次祭孔時燒掉的帛大約5萬台幣(5千余令吉)。帛是貴品,故後為紙所代替。
綜合而言,燒紙源自古代靈魂不滅之觀念。人們總希望先人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幸福快樂,便供應金錢等物質給他們。這也是“孝敬”先人的具體表現吧!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05.3.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