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彩球舞

采球舞

90年代的采球舞,全以卡带播出歌曲取代现场奏乐和演唱。此为太平李王府游神之采球舞镜头。(圗:李永球)
60年代的彩球舞,可见乐手沿街演奏和演唱。
大街小巷是游神踩街必須之地,所以大街小巷也是民間文藝的公開表演場所。踩街游行的影響力是頗大的,可以使人們年年參與且不言倦!
在太平,有一個特有的文藝陣頭──彩球舞,也叫“踢球舞”,“亞仙踢球”等等,本邦福建話稱作“貢球”。它是祖籍福建泉州晉江的人士自家鄉帶來本邦的。
彩球舞與拍胸舞是“姐妹”舞蹈,皆出自閩南梨園戲名劇《李亞仙》。該劇的情節是這樣的:富家公子鄭元和上京赴考,途識名妓李亞仙。三千兩黃金散犰Z,被鴇母趕出煙花院,在卑田院與叫化子為伍,以賣唱為生。重情義的李亞仙,私助鄭元和上京赴考中狀元,才子佳人大團圓。拍胸舞即由鄭元和賣唱為生的情節加工而成,它既保留了戲曲舞蹈特點,又擺脫了舞台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都能表演,人員可多可少十分靈便。踢球舞亦出自《李亞仙》,從李亞仙、李媽等人戲球的情節改編而成。戲球者由2人增至4人、6人不等。首先出場的是一位男青年,他頭包武生巾帕,身穿箭袖排扣衫,雙手舞弄長柄彩球,引出了戲球的“丑婆”和數位丫髻簪花、彩衣繡鞋的女青年。在熱烈歡快的南曲等民樂伴奏下,只見戲球者繞著上下翻舞的彩球,頻頻用手、腳、肩、頭等部位去托、踢、頂、碰彩球……尤其是“丑婆”更是讓觀眾忍俊不禁,只見她忽而擠眉弄眼,偶爾抖肩扭腰,笨拙之中有機靈,潑辣之中有斯文,淋漓盡致地完成行當藝術。(陳曉亮、萬淳慧著《尋根攬勝話泉州》)。
成立于1964年的太平仁愛音樂社,就組織有一隊彩球舞,供會員喪事出殯或神廟遊行時表演。
據該社元老黃諒宗名譽社長說,彩球舞描述鄭元和沉溺煙花院,痴迷李亞仙,三千兩黃金給鴇母李媽騙去的故事。整個舞蹈呈獻出李亞仙、李媽等人戲球的有趣情景,而鄭元和則樂不思蜀,因此金錢被騙一空。彩球舞的音樂歌曲采用福建南管古樂的《三千兩金》,曲樂柔美,歌詞優雅,顯現出南管古樂的優美動人藝術。
且讓我們來看看《三千兩金》的歌詞寫的是什麼,即可對採球舞的故事情節有個認識。歌詞簡略如下:“……三年一望,我(鄭元和)望卜(要)京都去赴試,可望求功名,到蘇州遇阿仙,因此上才貪戀親靚,我掠盡盤纏,黃金全部都揮了一盡空……我今(不能)得返家鄉,阮厝爹媽若知,打罵一場,來去不得,進退兩難,始將且有入卑田院,今旦我讀書障無志……李媽信心瞞騙錢銀,百般奉承錢銀騙起毒心……”全以閩南語唱出,歌詞的閩南方言,好些人皆聽不明白。
以前,仁愛音樂社的彩球舞皆為現場表演。後台的樂手們演奏絲竹音樂,前台的舞蹈員邊舞邊唱,令人讚嘆不已!90年代的彩球舞,後台的絲竹音樂已被錄音帶播放的歌曲取代,誠然叫人感到遺憾!
今天,彩球舞因面對種種問題而消失了,我們又再失去一個寶貴的文化遺產!
傳統的民俗文化不是被淘汰,就是被人革除,我們保護無力,實在愧對祖宗,也對不起後代子孫!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06.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