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為何叫咖啡山?
蔡立豪君在專欄《道聽圖說》的一篇文章〈沒有咖啡的咖啡山〉(22/8)提到太平的拉律山命名由來︰“許多太平人還是習慣稱它為咖啡山……雖然有人說那里曾栽種過咖啡……至于咖啡山這稱號,其實和咖啡沾不上邊,應該是來自拉律山脈中一座山峰Bukit Carfield的諧音(即Bukit Hijau的舊稱),後人竟也管叫它做咖啡山了”。
太平山名稱的確是雜而多,自英國人殖民太平後,大約在1879年間,英政府高官麥斯威爾(Maxwell)就開闢太平山為避暑勝地。當時太平山就被稱作“麥斯威爾山”,我國獨立後的80年代左右,麥斯威爾山改稱“拉律山”。
至于華人民間對麥斯威爾山是怎樣一個稱呼呢?基本上必須分為華語及民間方言兩種。通常華語多數叫做“太平山”,僅有少數受到方言影響而叫“咖啡山”。民間方言則均采用“咖啡山”。按照英國人命名麥斯威爾山的名稱,民間為何不跟從呢?原來這個英國名稱可不容易念出來,尤其是受中文教育或沒受教育者,根本無法準確講出。
民間地名的研究,有時候是要深入民間。曾經向數位老人家調查太平山為何叫做咖啡山的原因,他們說是因為太平山上曾經栽種咖啡樹,可是後來發現這里的土質不適合,所以就不再栽種了,民間因為栽種咖啡而將之叫做咖啡山。太平山上也曾經在半山腰處栽種過茶樹,也是土質不適合而停止。現在半山腰處依然叫做“茶園”(Tea Garden)。推測咖啡山地名來自Carfield尚缺乏說服力,個人比較接受老人家的說法。
十八丁這個地名,相信大家都知道在百年前英政府將之命名為“钵威”(Port Weld),可是華人民間卻不用這個名字,依然采用本來的馬來名稱“實勿董”(Kuala Sepetang),Port Weld只是馬來及印度同胞和受英文教育的華人采用。我國獨立後改Port Weld為Kuala Sepetang,中文卻被某些人改譯為“十八丁”,這好像登嘉樓州名被改譯為“丁加奴”一樣。華人民間也是念不準Port Weld,通常都會讀作“卜歪”,這又與霹靂一個叫做“木歪”的地名發音很接近。霹靂的另一個地名實兆遠,諧音“實在遠”,實勿董則諧音“實不懂”,兩個地名均昂然有趣!
峇東漁村有個小地方叫做Teluk Kertang,華人民間稱為“二關”。黃存燊著、張清江譯《華人甲必丹》把它譯作“第二個柵欄”,那是不對的。二關地名源于第三次拉律暴亂,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故有頭關(此地名已經消失)及二關之地名。
眾所周知,太平之地名原稱Larut,今天通譯作“拉律”,古代是譯作“朥律”的。當英政府在1874年4月將勞律改為“太平”時,這個地名每個華人都會說吧,可還是有些人喜歡采用朥律。在中國清末文獻裡就可見到此地名,1894年太平福建公冢碑志上也采用這個地名。另外,福建社會裡尚有一個特別的地名叫做“半芭”,那是早期福建人對太平的稱呼,福建人也將Kamunting(甘文丁,舊稱新港門)稱為“新芭”,與客粵人的“新港門”地名不一樣。
由上可見,有些地名馬上被民間接受,有些地名民間自己取個符合當地特色的名字,有些地名民間喜歡沿用舊名,總之,不可一概而論!
地名研究是一門有趣的學問,民間地名還得深入民間仔細地探索,以找出其真相。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10年10月3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