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讀書與讀冊

讀書與讀冊

蔡崇迎夫妇与被他抢救收存的锦和轩牌匾
新加坡營養師伍卉苓說,一位年紀大的病人不懂華語,以閩南話向她說“阿嬤無讀書”,她一時愣,過一會才明白其意思是說沒讀書。伍小姐問,閩南話的讀書通常是念成“takceh”,而那位阿啦卻是念作“takzu”。
我告訴她takceh原字是“讀冊”,冊是古代的書,是以刀或墨直接刻或寫在一片片竹木簡片上,再以繩子串綁起來,將若干竹簡編穿在一起就叫“冊”,從春秋古代的電影就能見到這種冊。而以線穿過紙張制成的書,歷史比冊年輕多了。書的閩南話文讀音為su,白讀音是zu。閩南話多數把讀書說作“讀冊”,僅少數地方念作“讀書”。
很難得的,閩南話保留“冊”這個古字並沿用至今。冊是象形字,它的字形不就告訴我們:它是由繩子串穿一片片竹簡的嗎?福建省三面環山一面對海,歷史上少戰亂,所以閩南話保留的古字和古音字較其他方言來得多。比如筷子的前身是箸,有說因為箸諧音“阻”,就改為“筷”。當華語及許多方言改箸為筷時,閩南話還是沿用箸到今天。
一位非福建籍的朋友問,閩南話的眼淚叫做“目屎”,而眼屎(眵)又是叫做什麼呢?眼淚的閩南話除了叫做“目屎”,也有念作“目油”等等,眼眵則說成“目屎膏”。又問聊天的粵語叫做“傾偈”,閩南話怎麼說呢?北馬通常都叫做“敲國”(ka kok。這里的kok是個生僻字,故以諧音的國代之),也可說敲國練仙、練仙敲國、練仙古等等。所謂敲國原是指僧道念經敲木魚,把聊天與敲木魚聯想起來,的確有趣──我們聊天不就像僧道念經敲木魚一樣,滔滔不絕一連數個小時嗎?
英文老師蔡曰民問粵語的“糖水”(紅豆、綠豆、番薯等煮成的甜湯),英文叫做什麼?這可難倒了我。一般上的“糖水”,是指冰水小販及咖啡店里以糖煮成較稠且透明的糖溶液(糖漿),專用于給飲料添加甜量。而以紅豆等煮成的,應該叫做“湯”,好像閩南話的紅豆湯、番薯湯、土豆仁湯(花生湯)等等。蔡老師說糖水(甜飲料、糖漿)的英文是“syrup”,經過再三討論,我們認為紅豆湯類的東西,應該叫做甜湯“sweet soup”。關于文字的學問實在班門弄斧,尚請大家不吝賜教!
另外,拙文〈會黨組織錦和軒〉(29/8),講述了太平復盛有限公司的建築物前身乃秘密幫會洪門會的錦和軒會所,大約1947年遭到英政府取締而告解體,在訪問時曾經問過業主蔡崇美,他說錦和軒的牌匾已經丟棄不見了。
近日接到一位叫蔡崇迎先生的電話,他說是蔡崇美的弟弟,最近家里翻修,竟找到了錦和軒的牌匾,聞言欣喜若狂,于是趕到其家觀個仔細。錦和軒牌匾的顏色已經脫落,錦和軒3個行書陰刻字,蒼勁有力,下邊有英文“GIM HOE YEAN”。
蔡崇迎說,錦和軒的牌匾是插在復盛公司的後面泥土里,充做籬笆作用,幸虧有屋檐阻擋,避免雨淋日曬。2006年其兄搬離復盛公司時,他才發現此牌匾,覺得很有歷史價值,便帶回家里收藏,當我做田調時,他一時也忘了放在哪里,近日翻修屋子才找到。牌匾右邊靠近“軒”字處已經腐朽了一大片,那是因為插在泥土里多年而導致的。
歷史文物都是有心人的搶救保護而保留下來,錦和軒煙消雲散多年了,這是唯一保留下來的證物。當我建議以後有了太平華人文物館,這塊牌匾就捐贈出來,蔡先生馬上點頭。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圖文:李永球(2010年11月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