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會話班
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南太平洋戰爭,日寇大舉入侵馬來亞,嗣後直到日本投降的3年8個月裡頭,人民深陷沉重的災難中。
本文要講的是日治時期的奴化教育。在太平市,日寇入侵後,即刻關閉所有的各語文學校。迨1942年始重開,卻以日語為主課,師生每日早晨須向東遙拜,升日寇國旗,唱日寇國歌《君之代》。
我訪問一位曾上過日語學校的蔡日生老先生。蔡日生今年75歲,1929年生于太平,父親蔡財從中國廣東東莞南來。日寇南侵的1941年,他方12歲。戰前曾在本市英校受了一年的英文教育,不幸因戰爭而輟學。
日治初期的日語教育他不清楚,他是在後期才上日語學校的。其父為了讓他受多一點的教育,又不知戰爭何時結束,再因華校、英校復辦無期,到最後,唯有無可奈何地上日語課了。
蔡日生是在1945年年頭接受日語教育,當時已16歲,那時候全市只有這一間日語學校。它借用英國人留下來的修道院(Convent)女子學校上課,全體學生大約有200名,清一色男性,華裔居多,印裔略少。開辦6或7班左右,完全免費,數名教員都是印度或“色蘭尼”人。
家住在加冕路(Coronation Road)的蔡日生,逢上課的日子,就從家裡步行大約2公里到學校去,上課時間是早上8時至下午1時30分。中間的10時正為休息15分鐘,學生在這時候蜂擁到食堂買東西吃。經營者竟是本地的華、印裔修女們。洋修女早就隨英軍撤退而離開。在戰亂時代,為了生活就得自力更生,經營食堂是權宜之計。
上課前,全體師生集合草場上,向東遙拜,升太陽旗及唱《君之代》。接著就是集體體操。操畢上課室讀書,只讀一本《基本日語會話》。其老師是色蘭尼人(男性),以英語教學。偶爾會教一些英文,讓他們趁機學習基本的英語。
到了1945年8月間,日本挨了兩顆原子彈而投降,全馬的日語學校隨著投降停辦,蔡日生在此校共學習6個月左右的日語課。戰後轉到本市華聯華文小學(在福建會館),從三年級念到六年級。
他說,這間日語學校只讀唯一一本書──《基本日語會話》,所以其他地理、歷史、數學、科學等一概不會。
《基本日語會話》一書,蔡日生還保存,的確是吉光片羽的文獻,也是日寇奴化教育的證物。封面除了書名,兩行小字為“中英對照,自習速成”,英文為“SELF TAUGHT ANGLO-CHINESE”、“Japanese
Conversation”。封面上還有一個藍色小圖章,字樣:“怡保文化出版社、版權所有”。它還是本地出版的喔!
Conversation”。封面上還有一個藍色小圖章,字樣:“怡保文化出版社、版權所有”。它還是本地出版的喔!
翻看內容,都是基本的日語詞匯與會話。排版分英中兩行,上行左為英文詞,右旁為日語的羅馬拼音;下行左為中文詞,右旁為日語的中文諧音字讀音。如下:
one Ichi
一 意次
Two Ni
二 尼
Three San
三 山
……。……。
一 意次
Two Ni
二 尼
Three San
三 山
……。……。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4.8.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