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旌的謚號和待贈
劉德華的“岳父”朱老先生出殯當天,由女婿送的銘旌成為傳媒注意的對象之一。某報新聞編輯甚至來電問我有關“女婿”劉德華的名字被人撕下,塞進口袋裡之原因?由於我不明白現場的情況,回答得有點答非所問。
從《星洲日報》娛樂版刊登的照片看到那銘旌的真面目,對它感到興趣。該銘旌全文:“大馬顯考溫良恭儉朱金城公積閏享壽七十有六歲岳父之銘旌”下款:“陽居女婿顏某某泣淚拜題”。
顯考是稱呼已故父親用的,由女婿送的銘旌,應該稱呼“顯岳考”。至於“溫良恭儉”是什麼東西呢?那應該是“謚號”,正確的寫法得在那些文字之前寫上一個小字“謚”。謚號分古代封建朝廷賜謚與民間私謚兩種,乃讚揚逝者為人的美好品德,通常都用上一些優美的辭藻。現代社會依然可以繼續採用私謚,然而“溫良恭儉”實在缺乏陽剛氣概,用於讚美男人就顯得不襯。
關於“享壽積閏”,這裡卻寫成“積閏享壽”,有點耐人尋味。朱君祖籍福建,通常的寫法要有“代數”,如他是有孫子的實三代,就得寫上虛的“四代大父”,該銘旌無論從上看或下看均缺乏福建味道。
看到朱老先生的銘旌,忽然想到霹靂客粵籍貫人士之銘旌,他們依舊沿用一種古老的寫法:“中華顯考待贈享壽積閏……某某之銘旌”。這裡的“待贈”,應該就是指待贈的“謚號”。從現代社會來看,謚號不妨在出殯前取之,如朱老先生的銘旌上的謚號,不然這個“待贈”通常都不會實現,現代人才不會再去追贈什麼謚號呢。古人這般書寫下來,今人沒仔細瞭解全盤照用,這樣就食古不化了。既然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東西,實在沒必要再書寫“待贈”來欺瞞逝者。
這裡與大家分享北馬客粵籍人士的起銘旌儀式。首先將銘旌安放椅上,另一端斜擺在地上,由道士率領孝眷“起銘旌”。孝眷以一件紅衣披在身上,表示起銘旌是件好事。道士先為銘旌開光,再念《起旐贊》,由女婿們把銘旌扶起直立,完成後孝眷就吃祭拜的發粿及各取一個紅包並脫下紅衣。銘旌在出殯遊街後,最後取回家當作逝者靈位供奉,現在已經不再供奉銘旌了。
怡保龍頭巖李修清道長受訪說,以前廣東籍人有幾個女婿就有幾幅銘旌,出殯後取回家供奉在靈桌旁,到了3年(或一年)除靈與祖先合爐後,銘旌分發給女婿帶回家。現在女婿們聯名一幅銘旌,不再供奉,而是捲起來放在靈桌旁,百日除靈後由女婿均分,幾個女婿就將銘旌分成幾份。女婿們一起把銘旌撕裂(直撕)取回家,若是出殯後馬上脫孝不安靈的,則當場分銘旌。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9年9月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