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墓與神主牌的處理方法
清明節到冢山走走看看,發現許多第一代移民的古老墳墓無後人祭拜。獨身南來,客死異鄉,荒冢處處,觸目蒼涼,令人感觸良多。
不僅無後代子孫的墳墓沒人祭拜,近年發現一些有後裔者的塋墓也是一樣面對無人祭祀的問題,這些無人祭拜的墳墓包括一些望族的大人物或富翁等等,尤其第一代南來的移民,年代愈久遠的就愈少人祭拜。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一、人們忙于事業工作,無法兼顧傳統節日;二、先人墳墓愈來愈多,沒辦法逐一去掃墓;三、人們對于傳統清明等節日慎終追遠的家族觀念愈來愈淡薄,對于個人的享樂愈來愈注重。
先人墳墓愈來愈多,如何一一兼顧?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如同祖先的神主牌,當愈來愈多時,如何一一都為之做忌日祭祀呢?
根據了解,中國福建一些地方的家族祠堂,面對神主牌爆滿的問題,則將全部神主牌資料抄錄下來,再將之焚化,這些先人的“神主”就全部歸入祠堂的總神主牌位內,然後讓新的神主牌安奉入祠堂。我國少有這種祠堂,多數是將祖先安奉在家里。當祖先牌位愈來愈多之時,人們就覺得長年要為每一位祖先做忌很麻煩。為了省下祭祀的麻煩,一些人將祖先神主牌請到廟宇、會館、宗祠或骨灰樓的龕位里供奉。尤其骨灰龕位,本來僅供安奉骨灰的,卻被許多牌位給佔去。其實這樣做不是好辦法,簡直是將祖先遺棄了。
比較妥當的方式是在家里供奉一個“某門歷代祖先神主”,把遠祖的神主牌資料抄錄下來後才焚化,將他們全供奉在此歷代祖先牌位里就行了,無需再為之做忌,逢年過節才一起祭祀之。當然可以有“不祧之祖”,比如祖先里頭出了名人如政治家、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家、企業家等等,都可以不遷入歷代祖先牌位里,依然個別一個牌位。
那些新近逝世的先人當然是另立牌位,還得做忌。應該供奉幾代祖先呢?有些是三代,最遠只供奉到曾祖輩,其他更遠的祖先通通歸入歷代祖先牌位里了。多數只供奉到祖輩,現在很多只供奉父母一代。
至于眾多的先人墳墓應當如何處理呢?台灣方面是建立一個家族總墓處理之,稱為“墓厝”。就是將眾多已逝的先人骨骸埋葬在一個塋墓里,有些可以安葬數十個或數百個先人骨骸。這樣可以使到子孫掃墓方便,缺點是很多古老塋墓將會被鏟除消失。面對荒冢無人拜,或許我們可以考慮這個方式來處理墳墓愈來愈多的問題。當然,對一些先人是名人者,或其墳墓是珍貴特別的,也可以列入不祧之祖,依然保存下來。墓厝墓碑的立碑者得寫“奕世子孫永祀”,這是給歷代祖先墓用的。個人墳墓就得注明子孫名字,才能讓人知道子孫是誰。
一些會館當局處理冢山無人祭拜的墳墓,采取了挖墳遷葬在總墓的方式,又騰出許多土地來供逝者重新埋葬。個人希望當局保存那些珍貴的古墓碑等文物。
將遠祖合奉在一個神主牌,將祖先合葬在一個塋墓,是解決後代的許多祭祀問題。尤其土葬方面將解決土地缺乏困境及無人祭祀的尷尬困境。這是一個權宜方法,但也得保護一些有歷史價值的古墓及古牌位。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10年4月1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