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的“飛人”
閩南的歌仔戲怎麼與飛人有關系呢?這個得從歌仔戲傳播我國的歷史講起。
台灣歌仔戲的歷史至今僅百余年的歷史,說白和唱詞口語化,很快形成一陣旋風,大受歡迎。第二次大戰前後,台灣歌仔戲南傳我國,那是歌仔戲最蓬勃的時代,尤其是戰後50至70年代。我國歌仔戲以三大特色風靡全國:一、吸收京劇和閩劇(福州戲)的養分,大膽改革,二、對白本土化,三、創新劇本。
當時,京劇和閩劇來到我國巡回演出後,一些在這里解散,其藝人均給閩南歌仔戲聘請過去,所以今天的本地歌仔戲藝人除了閩南人,也有福州人和上海等其他籍貫的人。這些藝人包括幕後的工作人員,都有專業的功夫,比如演出的某一幕需要特別的背景,他們馬上就動筆畫出,也善于利用簡單技術來作出一些奇異的視覺效果,諸如觀音手中的淨瓶可以噴灑出水,以真火在舞台上焚燒,以熒光漆加上紫光燈,使到一些道具在熄燈時顯現出來,分外引人注目,還有本文要談的“飛人”。
所謂飛人,就是類似電影里有輕功的“飛人”。五、六十年代的電影,尤其武俠片里有武功高強的“飛人”在電影里飛來飛去,于是歌仔戲就仿效之,也在戲劇表演時穿插“飛人”演出,這的確引起轟動。小時候曾經看過這種飛人表演,在小小的舞台上出現飛人果然令人耳目一新,迄今記憶猶新。
今年65歲的王亞梅女士在年輕時就曾經當過飛人,18歲時,她開始在新狀明閩劇團學習做戲當個小演員,19歲時改在新麒麟閩劇團工作,大約22歲時又轉到雅聲閩劇團里當藝人,那時是上世紀60年代底。就在閩劇團里,她開始接受“飛人”的訓練。她說,當飛人得穿上飛人褲,所謂飛人褲就是以帆布做的褲子,非常堅固耐用,拉扯不破,背後有個鐵環,給鋼索的扣子扣上。當男師父們拉起鋼索,演員們就因為腰部給拉起而身體成為“一”字型,這樣就變成飛人了,可以在舞台上左右前後飛來飛去,或打斗,或飛檐走壁……
雅聲在六、七十年代的興盛期,有她們一班年輕女演員二、三十人。在80年代初期,我曾經看過雅聲的演出,當時的導演善于編演武俠劇。或許大家會一頭霧水,怎麼歌仔戲也演武俠劇呢?事實正是如此。閩南歌仔戲除了傳統劇本外,它的靈活性是其他傳統劇種望塵莫及的,可以即編即演,不需要根據劇本來演,這是它特別之處。雅聲的導演擅長以撲朔迷離的劇情取勝,令人猜不到底孰是孰非?而且是以連續劇方式呈現,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曉,明晚就得來觀看續集了。觀眾被劇情所迷,翌晚時間一到,台下已經是高朋滿座。
因為演打斗場面及武俠劇,所以用上飛人來吸引觀眾。王亞梅在雅聲閩劇團當飛人時,曾有一次發生意外,鋼索斷掉,她整個人從空中摔下來,頭部馬上腫起,她擔心危險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只是皮外傷,不會有事。那時大概在60年代底左右。她後來到弟弟經營的麒麟閩劇團當藝人,至今已經20多年,其藝人生涯將近50年。
飛人偶爾會發生意外,一些藝人受到傷害,後來因為意外事故多了,而且演員老的老,師父們也沒了力氣拉動飛人,80年代後逐漸消失了。如今只能從舊照片中回憶這些往事,回想昔年歌仔戲的輝煌時代,令人不勝嘆息!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圖文:李永球(2010年7月1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