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喪事的燈籠

喪事的燈籠

太平闽潮人灯笼文字本来全是黑色,近年受到不正确影响而改为姓氏红色。
槟城白灯全用黑字,” 严制 “是指父母尚在,逝者是其男性儿子。
马六甲的孝灯姓氏取红色,其他文字蓝色代表逝者是男性,上面的白色花灯代表逝者非高寿。
每逢舉辦慶典喜事,張燈結綵是一定會有的裝飾,所謂張燈結綵,當然是掛紅燈結紅彩。至於喪事,又是張什麼燈,結什麼彩呢?
北馬太平在喪事時,是張掛白燈,結麻布(彩)。
白灯就是姓氏灯,闽潮籍的白灯书以墨字,且只书写姓氏及“代数 ”。姓氏就写上“ X府 ”,倘若逝者是妻子则为“ X门X氏 ‘,代数乃依据逝者有几代人,再虚加一代,比如逝者有曾孫四代,白灯就写上” 五代大父/ 大母 “。客粤籍的则姓氏采用红字,不写代数,而是岁数,比如逝者七十虚岁,就写上” 享寿积闰七十有三 “,也是虚加三岁。
至於結麻布,以白粗布作底,再套上麻布。以前麻布分層,依據白燈上的代數,五代就有5層,四代就4層,麻布底下有3粒白布喪花。
北馬白燈有幾個特色必須探討:其一,凡王姓者,燈上不可書寫“王府”,而是“王衙”或只寫一個“王”字,理由是王府乃王親國戚專用,普通人家不可亂用。其二,凡逝者父母長輩尚在,燈上須寫“嚴制”(男性逝世)或“慈制”(女性逝世),即使逝者未婚,也是如此。
問題是,不用“王府”改用“王衙”,這個“衙”也是關係到官家的啊,普通人家可以用嗎?嚴制及慈制的說法,楊炯山著《喪葬禮儀》指出,寫“嚴制”以表一家之長——最老輩的男性逝世;“慈制”乃代表一家最老輩的母親逝世;“喪中”是第二代或第三代人不幸因故逝世,因老一輩尚健,不可寫“嚴制”或“慈制”,乃改以“喪中”以代表喪事。
北馬的說法與台灣楊炯山所言不一樣,孰是孰非尚待考證。個人比較接受楊氏之說,台灣人在長輩逝世,在家門處書寫“嚴制/慈制”,以表在喪制中,所謂嚴慈是指父母。家中尚有長輩,怎麼可以為幼輩採用嚴制慈制呢?
馬六甲的喪燈分兩種,一是孝燈,一是花燈。孝燈也叫“大門燈”,就是姓氏燈,姓氏用朱書,其他文字則分性別,男性取藍字,女性採黃字。已滿60歲或已有孫輩的逝者出殯時方可用孝燈,倘若逝者不是具有四代的曾祖輩身分,孝燈不可掛在大門前。花燈又稱“帶路燈”,出殯前掛在大門前,出殯時花燈帶頭先行,棺材入壙埋葬後,返主歸虞時花燈取回家掛回大門前,直到7或14、21、49、百日不等除靈拆桌,才與飯亭、奴婢、紙屋等紙糊品一起焚化之。花燈取下焚燒之後,才把孝燈掛上去,直到對年或3年。花燈分紅白兩種,白色的普通人用,紅色花燈則分為:客粵籍人80歲以上才可享有,福建籍的必須擁有曾孫輩才可以用之。花燈掛一盞代表配偶尚活,掛在左邊代表丈夫逝世,右邊代表現在的逝者是妻子,掛一對夫婦俱亡。
馬六甲花燈上書有詩詞,諸如:高山仰止、名留千古;一日思親十二時,別有天地非人間,思親仰望白雲飛,流水夕陽千古恨……。讀之令人深感哀傷,懷念已故親人。
北馬有花燈嗎?當然有。不過不叫花燈,而是“六角燈”。太平的福建人在辦大功德喪禮時,就必須要有一對六角燈,出殯時,六角燈跟魂身轎旁邊由人挑走,返主後就掛在大門前,直到法事功德圓滿才與紙屋等紙品一起焚燒。可是六角燈現在已經在太平消失了。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09.6.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