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太平的福德祠

太平的福德祠

太平福德祠
重修石碑崁在墙上,最下面的几个小字被洋灰遮盖了,这是不正确的文物处理方法。
太平福建會館轄下的福德祠是一座百年老廟,座落在新港門(甘文丁,也叫新港)。福德祠通稱大伯公庵,或叫大伯公嶺,供奉福德正神,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大伯公,福德正神是土地公,是地方及家宅保護神,除了掌管地方土地及農產、漁產事務外,也掌管錢財,故民間視為“財神”。配祀神明有虎爺(虎神),近年又加祀了很多神明。
每年二月初二及八月十五乃大伯公神誕,上香者絡繹不絕,香火鼎盛。正月十五則是檳城大伯公“請火”的日子,雖然太平福德祠沒有請火,可是受到檳城影響,是日人們也當作大伯公神誕而大事膜拜。
福德祠的成立年分難于考究。最早的文物是《重修福德祠碑記》,那是光緒廿五年的文物,即1899年。當年重修時,此碑記以及其他散緣等總共籌獲1千194元,建築了目前的這座祠廟,建築采閩南式的單殿加拜亭風格,右邊加築廂房供廟祝居住。碑記特別之處是它乃太平市唯一采用“犮”貨幣單位做記錄的碑記,犮是泰國貨幣單位BAHT的譯音,北馬閩潮語的犮,相當于10仙,比如一毛錢,兩毛錢,就叫做“一犮”、“兩犮”。碑記里另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生僻字“土井”,問了許多學者專家,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相信與早期的一種行業有關。另有兩塊木匾,一為“鐘靈”,一是“毓秀”,均是光緒壬寅年(1902年)之物。
碑記記載了許多捐緣者的名單,緣首是鄭景貴和柯祖仕,兩人均捐獻60元。鄭景貴乃本市甲必丹兼首富,他是廣東增城客家人兼海山黨黨魁,歷史上海山黨與閩幫的關系非常好。柯祖仕則是本市閩幫首富。這塊石碑原本是置在一個雕刻一頭麒麟的基石上,數年前被人拆下嵌在牆壁上,可是一小部分文字也因此被洋灰遮蓋看不到了,這造成研究石碑文字者很大的困惑。雖然只是一小部分文字,卻是非常重要的資料,對研究者來說,碑記文字一個都不能少。其基石丟棄在垃圾堆旁,垃圾堆常起火燒,基石也嚴重燒壞,我因此把基石搶救暫時放在回家,將來有一天會完璧歸趙。文物一定要放回原處才是正確的作法,不可據為己有。
霹靂政府在1910年10月14日發出憲報注明,福德祠是供福建幫社會的膜拜場所,信托人為王開邦、黃務美、連乾元、柯水成、杜啟明。他們5位同時也是鳳山寺、都拜福建公冢、甘文丁福建公冢等的信托人。
福德祠屋頂上裝飾有閩南的“剪粘”工藝,祠內有精美的木雕神龕及螭虎窗,拜亭的粱斗和托木等木雕,均顯示出閩南的建築風格。可惜屢次重修,修者又不懂得傳統建築的重要特色,都將這些傳統建築修壞了,不僅破壞了古跡,不正確的修復更顯得不倫不類。
歷史上,檳城福建人的會黨原是義興黨,後來從義興分裂出來,另外成立“建德堂”(大伯公會)。建德堂尊崇大伯公,所以檳城閩幫成立了數座福德祠。早期太平福建人的會黨是什麼呢?個人推測也是建德堂,所以太平的閩幫也成立福德祠以供奉大伯公。大約在20世紀初葉,建德堂又回歸到義興黨。當然必須說清楚的,義興並不是只屬于福建人,任何籍貫人士都有參與。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圖文:李永球(2010年12月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