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太平的敬惜字紙風俗

太平的敬惜字紙風俗

凤山寺的《敬惜字纸》碑,时下年轻人往往从左读到右,念成“纸字惜敬” ,福建话的字纸就是钞票,钞票惜敬,妙哉!
帶團導覽太平文化古跡時,有時候會帶到閩中古廟(鳳山寺)觀看一塊百年古碑《敬惜字紙》碑,最近有讀者朋友問起此碑的歷史及典故,那就在這里與大家分享了。
敬惜字紙也稱敬字,乃華人的古老習俗。相傳漢字是黃帝的臣子倉頡發明,因為有了文字,道德禮教才能建立起來,人們因此知書達理,天下日漸文明進步。古代的讀書人不僅尊崇倉頡祖師,更是尊重文字,我們的漢字不僅不可在腳下踐踏,也不可坐在屁股下,寫有文字的紙張更不能拿來擦屁股或包髒東西等。民間勸善書和筆記小說里頭就有許許多多因為敬字而獲得善報,以及污穢字紙遭到惡報的故事。諸如撿字敬字者獲得天賜麟子,長壽善終或考中高官;將字紙拿來擦屁股或丟進糞坑者,遭受雷電擊打身亡等等。
駭人听聞的報應說,無非是要人們不要污穢漢字。耐人尋味的,文化也有歧視,敬字只限于漢字字紙,褻瀆其他文字是不會有事的。
百年前華人南來,敬字習俗便由福建(閩南)人帶入本邦。太平閩中古廟的《敬惜字紙》碑建立于光緒乙酉年(1885年),碑文曰︰“溯自倉頡降生,而自始制是字……不謂近今士風日下,視六經之典字,不啻當徒之敗塵,糊窗踐棄,而不禁觸目驚心者矣。愛是我等敬築字亭,珍藏火化,俾使經字有歸,無留或瀆,豈非千古之盛事……”
昔年,福建人在閩中古廟立碑後,也在廟旁營建一座“字紙爐”(也叫字亭,供焚燒字紙的焚化爐),其旁另有一座焚燒金紙的“金紙爐”,一座廟、兩個焚化爐,的確罕見。當時閩中古廟及隔鄰大善佛堂是有一些人到處撿取被丟棄的字紙,然後在字紙爐焚燒後,再把紙灰收集包裹起來,待到量多時,以兩面大鑼開道,一路敲敲打打步行到十八丁,把紙灰放進大海漂去,儀式非常嚴肅隆重。
太平前市議員已故蘇振曾經請教背了竹籠沿街拾取字紙的大善堂修士,他們說褻瀆字紙不拾者,眼睛將會瞎掉,他又以此請教老師,被老師說是胡說八道!溫華說長輩告訴她,書本報紙和字紙不可褻瀆,不可放在地上,不可坐在屁股下,不可擦屁股,不可跨過,不然下世會成為青暝牛(文盲)。太平市最後一位沿街拾取字紙的敬字者,是大善堂的修士黃菜願(黃奕願)。他14歲從福建南安來到太平,18歲遵父命回鄉結婚,過後又南來大善堂撿字紙,直到上世紀60年代方逝世。
民間習俗都會出現許多駭人听聞的說法及報應論,來讓人們遵守它。比如民間也有“敬米”習俗,為了不讓人們浪費五谷食物,就捏造了碗中飯粒吃不干淨者會娶到或嫁給“毛冰吊丁”(面部充滿青春痘的凹洞)的配偶,暴殄天物把五谷丟棄會招惹雷擊而亡等等。
先輩受到儒教燻陶,又受到報應論影響,對書籍及字紙均是非常尊重的。但隨時代進步,科學發達,出版業日新月異,人們文化提高,敬惜字紙觀念日趨淡薄,日益式微了,人們將書報坐在屁股下或包尿片,已經是很普遍的事了。目前,僅在一些宗教場所可見到人們把不要的字紙收集焚燒,紙灰放置在不會被人踐踏到的地方。
敬惜字紙在當今應該轉型並推廣,大家將不要的書報刊物及廢紙一起賣給廠家循環制成再生紙,既不糟踏又不污穢,對環境保護有益,一舉數得也!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圖文:李永球(2010年12月19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