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谐音风气的盛行

谐音风气的盛行

经常可以见到新闻报导说,某个谐音吉利的号码,如8888,被人以逾万或十万令吉以上标到。或者在一些公寓里电梯或楼层里,找不到4的号码。还有谐音好的商业产品,如“发达”标的货品,取名“富贵”、“发财”的动植物,被人们竞相抢购,以求兴旺发财……。
所谓谐音,就是发音接近。诸如:4谐音“死”、8谐音“发”、黄梨谐音“旺来”、发菜谐音“发财”、橙谐音“沉”、苹果谐音“贫”……。有谐音吉利的,也有谐音凶厄的。对于谐音吉利的,人们趋之若鹜;对于谐音凶厄的,人们避之大吉。显现出一般民众追求趋吉避凶的心态!
历史上,最拍案叫绝的语文迷信,该数唐朝的“蝗”辩了!昔时唐朝蝗灾频仍,皇帝亲自祭天驱蝗无效,蝗虫所经之地,颗粒不存,赤地千里,十室九空,五谷遭吞噬殆尽。唐开元四年(716年),宰相姚崇建议灭蝗,遭到众臣的反对,认为“蝗”乃神虫,乃皇天所降,非一般之虫,不可捕杀,否则天必降祸。而且每州须搭祭台,君臣祭天拜蝗神,感动上天才能免除灾祸,此乃皇天所降,须靠天驱除,这是千年传统,万万不可上违天意,下逆民心。灭虫杀蝗,万万不可使之,否则惹怒上苍,会降罪人世。
唯独张九龄对“蝗”字作不同的阐释:“蝗”者,虫旁加皇,体大食多,成群成阵,来势凶猛,如虫中之皇,并非皇天所降。
姚崇坚持灭蝗,并表明灭蝗有罪,由他一人承担。谁料他的儿子在这时候忽然逝世,大家都认为是上苍降罪之故。姚崇不以为然,坚持到底。终于说服唐玄宗李隆基,皇帝“御驾灭蝗”,煮蝗而食,老百姓见状,不再相信蝗乃神虫,跟着灭蝗,蝗灾马上受到控制,共捕杀蝗虫180万只。
无可否认,谐音文化是我们的语言民俗之一。可是,当整个社会疯狂沉迷谐音的吉凶,并奉为圭臬时,实在不是好现象!它使到人们囿于谐音的吉凶,文字的好坏,而趋之若鹜或裹足不前,对社会形成一股阻力!
当年我们把我国的货币单位ringgit,译作“零吉”,并采用了数十年,近年却被改为“令吉”。改名的原因是“零吉”表示“没有吉”,而“令吉”却会使到它成为“吉”。地名“笨筒”,谐音福建(闽南)话的“笨桶(笨蛋)”,所以近年改称“本同”,而且始作俑者还是一个强调正信的宗教组织哦!我觉得改名称的理由牵强,“令吉”还不是谐音“零吉”吗?“本同”还不是谐音“笨筒”吗?改称不改称,LPPL还不是一样嘛?
四谐音死,难道四不可以谐“喜(闽粤方言四谐音喜)”音吗?八谐音发,八更谐“白(闽粤方言八谐音白。白者,丧事也)”音啊!
设使当年不是姚崇的坚持,今日的中国早已成了“蝗国”。而今,疯狂的“蝗”虫信仰者千千万万,灭蝗人何在呢?
光明日报·光明论坛。侃侃集。文:李永球。(2006.1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