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是中元抑或盂兰?

是中元抑或盂兰?

农历七月已是民间传统的“鬼节”,它源自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节,原本只是七月十五日一天,后来演变成整个七月为鬼节。民间在整个七月里,处处都举行普渡法会,除了施食予阴间的饿鬼们,一方面也祈求合境平安,消灾去祸。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民间的普渡会应该称作中元,抑或盂兰?
从民间习惯来看,通常是两个都用,即“庆赞中元”也“盂兰胜会”。在大约十年以前,这两种称谓处处可见。可是嗣后,“中元”逐渐少见,“盂兰”抬头,有取而代之之势!十年前,无论是布料旗帜、小纸旗或啤酒商赞助的海报,“庆赞中元”或“中元节”是常见的。可是今年,我稍为观察,发现小纸旗及啤酒海报全用“盂兰胜会”!“庆赞中元”只保留在旧旗帜及横彩布上,相信再过十年左右,“庆赞中元”将被淘汰出局。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趋势与转变?我认为与佛教的兴盛强大有关,毕竟盂兰才是佛教的称谓。当然香港电影的影响也是一个因素,盖因香港的习惯是称作盂兰节,与台湾的称为中元节大相径庭。当形成一种潮流后,人们纷纷跟风,似乎不用“盂兰胜会”就跟不上潮流。普遍上人们都不了解什么称谓才正确,更分不清佛教与道教的分别。
我们从民间普渡会的形式及习俗来看,会发现它与道教息息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点:1、普渡会祭以荤品;2、也祭以酒类;3、有焚烧冥品冥纸。虽然道教的老君五戒也不杀生、不饮酒,但正一派的道士却非素食者,而且祭酒是一种古礼,道教保存了祭酒的古礼习俗,故包容祭酒。所以我认为,民间普渡会应该采用“中元”为妥。“庆赞中元”是古老的字样,“庆”有庆祝之意,“赞”应作称赞解,皆为动词,不似名词“盂兰胜会”来得贴切。因此,我们可以为“中元”的字样改头换面,“中元法会”、“中元胜会”、“中元普渡”等等,使其更加活泼,更适合现代人们的口味。
另外一个问题是,中元和盂兰哪一个先有?谁受谁的影响?
根据台湾学者萧登福教授在《道教与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原为道教的中元节。道教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天官赐福,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水官解厄,这三位三官大帝在三元日检校人鬼的功过善恶。道经说在中元节这天,以百味饮食、奇珍异物,作玄都大献,敬献予道教大罗天中玉京山众圣及道士等,可令囚徒饿鬼,当得解脱,一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并可以救赎先祖亡灵。佛教是在西晋时,竺法护伪撰《佛说盂兰盆经》,佛教才有了盂兰节。萧教授提出四个疑点,证明盂兰节是抄袭自道教中元节。1、中印日历不同,印度将一个月分为黑白月,无所谓的七月十五;2、印度不强调孝,不主张家族因果论;3、佛教重自业自救,而《盂兰盆经》则强调借他力来救赎;4、《盂兰盆经》与唐初所记道教中元节诵念的道经,内容相近。这些在在都说明竺法护伪撰《盂兰盆经》。
光明日报·光明论坛·侃侃集。文:李永球。(2006-9-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