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砂拉越的豬肉葉

砂拉越的豬肉葉

砂拉越猶可見到以“豬肉葉”包裹蔬菜。
菜市場以報紙包裝售賣的活雞。
會寧公園的“廣東墾場發展地圖”石牆,記載著廣東先賢來到詩巫的十多個地方。
古田公園裡的塔,仿造自中國古田家鄉的吉祥塔。
這次東赴砂拉越主講3場講座,匆匆忙忙之間,也順便做些田野調查,今天就先談談砂拉越的生活面貌吧。
第一站先到詩巫,獲得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的蔡增聰及蔡雄基先生等人熱情款待,並帶我參觀神廟、公塚、菜市、公園等處。當地的主題公園值得一提,原來市議會將市區內的空地發給地緣鄉會組織,讓他們美化為主題公園,諸如古田紀念公園、會寧公園、漳泉(閩南)園等等,建好後再交予市議會管理。這些公園主要以各自鄉會介紹本身鄉人南來的歷史,包括移民到詩巫的哪裡(附有地圖)、著名的先賢,並為先賢豎立雕像和紀念碑等等,均是珍貴的資料。園內的藝術品材料採用石雕,包括中英文字介紹,還有半浮雕的移民故事圖,當中除了充滿華人的刻畫外,也有土著及當地的浮腳屋等生活寫照。
雖然這些公園不是很完善,尤其缺乏一些新穎的構思,可是一個城市如果肯撥地建設公園,公園裡又有許多公共藝術品及亭台橋道,那麼這個城市就非常適合人居住了。
繼詩巫後,我乘搭巴士赴成邦江(斯里阿曼),當地順興公會的吳誥賜先生接待我,帶我觀察公塚、神廟、古跡及菜市。接著赴民都魯,快車總站遠離市中心,我先探問往市區的德士價格是15令吉,可是司機卻要價18令吉,還說今年剛剛起價,明知道他在說謊,但還是得給。後來從同樣的地方搭德士回去車站,這次司機只收我15令吉。
來到美裡,以張慈雪為首的漢服同袍接待我考察當地風俗。最後到古晉,獲得蔡靖芬博士、溫志堅建築師、蔡集淞(蔡羽)、朱敏華、讀者蘇春華及陳超全等諸君款待,實在感激不盡。
我喜歡到菜市場溜達,各種西馬看不到的食物、蔬菜、水果等不勝枚舉,售賣活雞的小販,以報紙將活雞包裝,一隻只排列十分有趣,這種包裝很聰明,雞也乖乖地呆著,等待顧客買了拎走。
在砂拉越乘搭巴士可謂不輕鬆,許多商家托運貨品,當地乘客的物品也多,往往塞滿一車,有時候連乘客的旅行袋也沒地方放。當地沒有西馬這麼好的高速公路,道路也不寬又多彎曲,只有一來一往的雙行線,因此難於超車,不過在每隔不遠之處,就會出現一個兩線車道,以便超車。砂拉越的交通如此簡陋,主要因素是地廣人稀,面積有西馬之大,人口僅有兩百多萬,所以車輛少,不需要建造多線大道。當地的巴士被限制在時速90公里(據說政府在油管上做了限速處理),那是因為之前巴士經常超速,導致車禍頻仍,人命傷亡慘重。
我注意到砂拉越有一種樹葉,那是西馬太平小販用來包炒粿條的。問了溫志堅,他說這種葉子叫“Simpoh”。在太平華人民間叫做“肉葉”(bak hioh,福建音,下同)或“大葉婆”(dua hioh bo),砂拉越民間通稱“豬肉葉”(du bak hioh),蓋因早期都以它來包裝豬肉,故稱。問了當地人,他們說以前用來包裹食物如炒粿條、炒面、豬肉、咖哩粉、糕粿、豆干、蔬菜、面條等等,我在菜市尚見到小販用來包蔬菜,目前成邦江尚有一攤炒粿條有用之。這可與早期太平民間的用途一致,雖然遠隔南中國海,可是肉葉的用途竟然是一樣的,名稱的豬肉葉與肉葉也同義(福建話供食用的“肉”專指豬肉)。無獨有偶,《安樂茶飯》專欄的林金城,也在沙巴發現了這種葉子包裹的炒經濟粉面,原來,兩岸三地均有在用豬肉葉啊!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文/圖:李永球。(2013.12.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