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弟子規及廿四孝

弟子規及廿四孝

神廟常見的《廿四孝》壁畫。(吉蘭丹)
墳墓常見的《廿四孝》雕刻,此為青石線雕《戲彩娛親》。(太平)
喪禮挽幛上的廿四孝:《孝感動天》。(馬六甲)
《弟子規》及《廿四孝》已經被整個華社所接受,人們辦《弟子規》班,教導念誦《弟子規》已經形成一股風氣,在華社湧起不衰。至於《廿四孝》則常見於喪禮、廟宇裝飾物品上,可見此二書對華社的影響頗大啊!
在中國,有一些人持相反意見,認為《廿四孝》書寫於元朝,《弟子規》書寫於清朝,那是兩個外族統治中國的時代,外族統治者不懷好意,特意推行愚民政策而叫人編寫此二書,以荼毒漢人的思想,使到愚蠢衰落!
反對者的見解是,《弟子規》裡有兩句說:“不關己,莫閑管”(不關系到自己的事,不要去閑管之)就含有愚化成份。他們認為這句話在誤導我們不要去管任何閑事,包括政治社會等群眾正義之事,大家管好自己的事就好了,背後之義是要我們做乖乖的順民,連社會正義也不要去管,好讓統治者高枕無憂。
其實,此兩句的前端是“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它是說,說人是非之事不可行,人家的閑事不關系到自己的,就不要去管閑說長道短了。我頗為認同此話的意思,不應該被斷章取義解釋為“是在叫我們不要管一切閑事,包括政治社會等正義之事”。
至於《廿四孝》,他們認為有些愚笨的行為,比如《臥冰求鯉》就是一個列子,王祥在嚴冬時為了繼母想吃鮮魚,不惜在結冰的湖面上脫衣以體溫溶化冰層,忽然冰面裂開,有兩條鯉魚跳出,大家都認為是感動了上天;《哭竹生筍》有一年冬至孟宗母親想吃竹筍,但竹筍在此時尚未生長。孟宗找不到竹筍而哭,此時竹筍無端端長了出來,孟宗馬上採取給母親吃,人皆認為是孟宗至孝感動上天,竹筍才會忽然長出來;《郭巨埋兒》郭巨為養活母親而將兒子活埋,於是掘了一個深三尺的坑。忽然在那裡發現有黃金一釜,上面竟然有丹書:“孝子郭巨,黃金一釜,以用賜汝。”;《次蚊飽血》吳猛八歲時已懂得孝順,因家中非常貧苦,連床榻都沒有圍帳,每到夏天夜晚,吳猛便會任蚊子叮他的的皮膚,吸血到飽,蚊雖多但都不敢驅趕,怕它們去叮父母。
不可否認的,《廿四孝》的確存在一些愚蠢不科學的行為,都假借說某孝子孝感動天,而天上因此顯神跡來幫助這些孝子。反對者指出,冬天要吃魚,就去鑿冰捉魚,沒工具就跟鄰居朋友借,這樣才是最好的辦法;要驅除蚊蟲,可以掛起蚊帳或以藥草驅之;冬天沒筍,怎樣哭也是沒有的,不妨向有儲存竹筍者借之;至於埋兒活母更是愚蠢之極,真的窮到這般地步,不妨考慮其他更好的辦法,如將孩子送人,不需要將之活埋啊!
《廿四孝》存在著愚孝的種種問題,早就被一些學者批評,因此一些新版的已經將爭議性的愚孝事跡,換為比較合情合理的其他人物的孝道故事。
我認為《弟子規》是一部將儒家傳統簡化為“三字經”式的儒家書籍,有其優劣點,當今的人們不妨取優去劣,對於古籍不須全盤照收,活學活用吧。
至於《廿四孝》,只不過是一部民間的勸善書,類似的書籍可多了。尤其民間宗教出版的,包括以儒釋道三教及民俗信仰為題材的勸善書更是不勝枚舉,均是民間宗教或有心人編輯的書籍,內容多屬迷信類的勸善,以各種不科學的理由來恐嚇及苦勸人們要做好事。我的詮釋是上述兩本書只不過是一般的儒家及勸善書籍,與元清兩朝的統治關係不大,不應該將之政治化!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文/圖:李永球。(2013.12.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