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愛大華的福州墳墓

愛大華的福州墳墓

瓷砖墓碑。
典型的方形浮葬墓,左右各有六根立柱,棺材就在墓碑之下。
浮葬墓,泥塑的图案生动纯朴。
這次受邀到霹靂曼絨的愛大華古田義山導覽墳墓,終於見識了福州(古田)墳墓的風采。古田義山面積不大,最早的墳墓可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墳墓造型分兩大類,一是傳統中華式,一是基督教式。中華式又分數種,如傳統福建式、中華浮葬式,方形浮葬式等。基督教式又分傳統西方基督教式、中華兼西方式、中華浮葬式。
這裡的墳墓多數采浮葬式,所謂浮葬就是棺材不入土,浮在地上築個墓穴而葬,所以墳墓就築得特別高,成為福州墓的特色。雖然我國其他地方也見過墓穴浮葬式的客家墓,但他們的墳墓並沒築得如此高,曼絨福州墓高過了其他地方的墓一倍有餘。因為頗高,有些後土神位也跟著築高。
這裡出現眾多的浮葬墓,有人說因為屬於沼澤地,土軟水多對棺木及屍體都不好,因此改為浮葬式。可是這一帶的非福州墳墓均是入土葬,只有福州墳墓是浮葬,可見這還不是主因。個人推測那是福州人的傳統葬俗,福州人聚居地區多盛行“浮葬”,包括東馬詩巫一帶也是如此。
除了高,另一個特色是方形墓,顯然這是受到西方影響。有人說福州人南來時,先到檳城看到西方墳墓而引進曼絨。這個觀點我難以認同。方形墓源自西方墓式是沒錯,難道不會是從霹靂或實兆遠一帶而來嗎?浮葬兼方形西方墳墓,除了在實兆遠,東馬福州人聚居地沙拉越詩巫也有類似的墳墓。當然,欲瞭解方形墓的形成,還得做大量的田野調查,找出當地最早的基督教墳墓及最早的華人方形墳墓出現年份,以實據來探討,這樣才更有說服力。
方形墓式在北馬叫做“紅毛風水”,也叫“日本風水”,北馬不多。近年一些企業墓園大量採用方形墓,中華傳統半圓形的龜形墳墓就淘汰了。
古田義山方形墓的特色是墓背的前中後左右各有一根立柱,6根柱頭上多為花盆造型,別具一格。一些立柱僅有4根或僅是前面兩根,一些柱頭則採用石獅、石球(石燈)、石蓮花等,詩巫的就沒見到這種立柱。
一些古墓墓碑頂端築有泥塑的太極圖,應該是從傳統的“太陽”演變成的,太極圖案旁邊尚有一枝枝的光芒,顯得特別。有些雕有泥塑的雲、鶴及腳踏祥雲的漢服仙童,手持直幅對聯,這些泥塑極為純樸,毫無匠氣,是難得的藝術品。
墳墓所見對聯通常是描述風水佳地或祝福子孫繁昌等事物。這裡有些墓聯則很特別,比如:世人何用千般詐?最後只得土一堆;生前分貧富,死後一樣同;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人生善惡蓋棺論定;這些均含有勸善意義。再如:出生八日失母愛,中年又逢不幸亡;道盡了墓主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不已。又如:清風明月為友,花木野草為鄰;天上星和月,世間水共山;顯出灑脫自然性格,與大自然相伴相依。雖然聯句對仗不工整,卻與一般俗套不同。
發現一些早期的墓碑,不是採用石頭雕刻的,而是以瓷磚寫上文字再燒製而成,然後再一塊塊黏貼在墓前,形成特別的“墓碑”。這種瓷磚“墓碑”應該是早期經濟拮据之產物。目前僅在這裡發現,其他地方是否有,則尚待進一步調查。
有一些富有者在墳墓上加蓋巨大的涼亭,顯得堂皇多了。近年的墳墓建築已被規劃,一律採用入土葬兼福建式風格風水建築,也有火化土葬的墳墓,因為被規劃了,顯得刻板,就沒甚麼值得參觀了。特別喜歡這裡早期多元開放式造型的墳墓,多姿多彩,這樣才能顯出百花齊放的風格啊!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圖文:李永球。(2013.04.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