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端午談粽子
上週談及端午節的習俗,從中可以瞭解這個節日主要是要我們注意健康,環境衛生,消除暑熱,避開疫病。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我國各籍貫的粽子。
眾所周知,端午節的應節食品就是大家熟悉的粽子。《荊楚歲時記》載:“夏至節日食粽。”可見粽子本是夏至節日的食品,後來夏至習俗逐漸式微,被端午節吸收,因此形成了端午節食粽。《本草綱目•谷部四》:“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另外,古時候纏粽子的線是五色絲,粽子的形狀為四角形,與中心合成五方,顯見與五行五方觀念息息相關。我國纏粽子的繩子,早期是採用中國進口來的“鹹草索”,這種植物繩只要經熱水煮一下,會很有韌性不易斷,也有人採用香蕉樹絲做成的繩子。取植物繩子纏粽煮熟,對健康無害,但80年代開始人們多採用塑料繩纏粽,經過長時間的蒸煮,塑料繩釋放的化學物質應該對健康不好!
鹼粽——或稱鹼水粽、梔粽。採用糯米浸水,加上黃梔(梔子,中藥)泡水染成黃色,再放少許鹼水防腐。可是目前所見卻是完全採用鹼水,不用黃梔染色,而且都是化學鹼水,危害人體內臟,吃多有害。古早的人自己做植物鹼水,他們取樹木燒成的灰燼浸水,待澄清後上面清潔的即成了鹼水。最好的是“榴槤鹼”,那是早期移民我國的華人所發明,以榴槤果殼燒成灰燼泡浸而成,鹼水帶榴槤味,做成的鹼粽具有榴槤香味,別具特色。一般的鹼粽味淡,必須蘸吃,通常是蘸白砂糖,也有煮黑糖醬來蘸,或本地加椰醬、馬六甲糖醬等等。現在也盛行有餡料的鹼粽,主要是紅豆甜餡,頗為可口,不需要蘸醬了。太平的潘才興先生說,五月初五將鹼粽晾乾收藏,可治濕熱輕微肚痛或瀉肚之症,將鹼粽煮黑糖湯服食可愈。
肉粽——以福建肉粽為代表,乃我國著名的粽子品種。國內多處的市場上每天都有人在生產售賣。成份是糯米、豬肉、香菇、蝦米等,糯米及豬肉先炒香,加上上述配料以粽葉包裹而成。經過長時間的煮,吃起來肉軟化糯米味香,令人食指大動。
豆粽——也叫廣府粽,是傳統的廣東粽子,成份是糯米、綠豆、豬肉等等。綠豆先煮熟,搗成稀爛加鹽,將上述材料包裹起來呈長方形或五角形。糯米不加黑醬油呈白色,口感是綠豆偏鹹,糯米偏淡,鹹淡交配令人有戀愛的感覺,如此美味是很棒的搭配。不過在吉隆坡吃到某家的豆粽,卻是糯米綠豆均鹹,彷彿有失戀的感覺,實在不是滋味!
至於客家粽和潮州粽,與肉粽大同小異,分別是客家粽偏向採用眉豆或梅菜,潮州粽則偏向採用花生。
娘惹粽——娘惹族群將傳統粽子本土化,演變為本地特色的粽子。材料是豬肉、香菇及冬瓜糖切成小碎塊,炒“閏巴”(馬來語Rempah的福建話音譯,香料),糯米則浸鹽水,加上椰漿(有些不放椰漿),再以藍花染色蒸煮而成。包裹時加進幾片斑斕香葉,使到粽子充滿香草味。南馬的娘惹粽多採用香菇碎,北馬則為花生碎。娘惹粽藍中帶白,口味是餡料偏甜糯米帶鹹,加上濃郁的香料味,令人癡迷不已!贊!
附:讀者梁達元君兩次來信收悉,將會陸續回復其問題,請稍安勿躁,感謝了。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圖文:李永球。(2013.06.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