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菜餚與清茶

菜餚與清茶

這是菜、鹹、也是送配。
清茶冰、清茶。
霹靂太平的年輕人李君說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笑話。話說有一天,其姊夫叫他幫忙買一包經濟飯(南馬叫雜菜飯),吩咐他說要“三鹹”!
他一頭霧水?“三鹹”是甚麼?他不懂,於是就問經濟飯的老闆甚麼是“三鹹”?老闆也不懂,只說:“這裡有鹹魚、鹹菜和鹹蛋。”,他說就要這三樣“鹹”,豈料買回去,其姊夫吃得大皺眉頭,面臭臭地嚥下去。
對於菜餚(經過烹調供下飯的蔬菜、蛋品、魚、肉等),北馬福建話有兩種叫法,一是“菜”,另一叫做“餸配”;南馬、新加坡則稱為“鹹”。
不同的叫法卻有著同樣的意思,比如:“汝煮哈密菜?”(你煮甚麼菜餚?)、“伊愛食餸配,無愛食飯”(他愛吃菜餚,不愛吃飯)、“我要去買鹹。”(我要去買菜餚),一聽就知道前兩者是北馬人,後者屬於南馬。上述李君的姊夫來自霹靂沿海漁村,當地福建話偏向泉州,故菜餚也與南馬一樣叫做鹹。
華語的“菜”與福建話一樣,都有著“菜餚”之義,如四菜一湯。這裡的菜即是葷素搭配的菜餚。
《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收錄了“菜”,其中一義指菜餚;也收錄了“菜鹹”、“物配(鹹)”,皆指飯食所備的各種菜;至於“鹹”在該詞典裡,有著下飯的小菜之義。《閩南話漳腔辭典》裡的“菜”,含有菜餚之義,如:菜館、辦一桌仔好菜請人客;至於“鹹”,辭典解釋為菜餚份量足。
然而,單說一個“菜”字,容易引起混淆,好像我去買菜。到底是指新鮮蔬菜?還是菜餚?這一點,北馬福建話就將菜餚稱為“便菜”,以示與蔬菜有別。福建話的“便”,有預先做好的意思,諸如便飯(經濟飯)等。“鹹”也一樣會引起混淆的,就如我喜歡吃鹹。到底是喜歡菜餚?還是鹹味重的菜餚?在這種情況下,採用“餸配”或“菜鹹”來稱菜餚,則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早期我國咖啡店裡售賣西方的飲食餐點為主,後來逐漸演變成各民族飲食摻雜的多元文化。茶,咖啡店裡泡的是“錫蘭茶”(西洋茶的本地舊名稱,錫蘭即今斯里蘭卡),不加奶的叫“茶烏”,加冰稱為“茶烏冰”,加奶的謂“茶”,加奶兼加冰則為“茶冰”。後來的發展,華人經營的咖啡店開始兼賣中國茶,當這個飲料出現在咖啡店裡時,其名稱就與錫蘭茶起了“衝突”,為了避免混淆,中國茶就出現了特別的名稱。
北馬福建話將中國茶叫做“唐人茶”,加冰的叫做“霜角茶”,所謂霜角,那是指冰塊;南馬則是“清茶”及“清茶冰”;至於廣府話則叫“唐茶”及“雪茶”。一個飲料為何有如此多的叫法?有點耐人尋味啊!“霜角茶”與“雪茶”,是特意將冰塊放在“茶”之前,以示與“茶冰”有別。
咖啡店本來只售賣西洋飲料,當中國茶也進入咖啡店時,錫蘭茶是“主”,中國茶就成了“賓”,為了賓主分別,後者就被改為“唐人茶(或唐茶)”。
問題是南北馬的福建話叫法異同,北馬的唐人茶和霜角茶,與南馬的清茶和清茶冰,哪個比較恰當呢?其實南馬的清茶及清茶冰已漸漸被人遺忘,當今紛紛改用華語的“中國茶(熱或冰、冷)”。
華人民間有“三杯清茶來敬神”之俗語,這裡的清茶指的就是中國茶(唐人茶)了;清茶,有清香兼清淡之義,故這個詞彙極為優雅。個人建議全國無論何種方言或華語,一律將唐人茶或唐茶改為“清茶”,霜角茶或雪茶改為“清茶冰”。區區拙見,見笑了!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圖文:李永球。(2013.08.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