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我們最敬愛的至親

我們最敬愛的至親

先母的訃音,以書法書寫後張貼於喪府。
先母溫老太夫人慟於上個月仙逝,享壽82耄耋之齡。我特在《星洲日報》大霹靂社區報刊登一則《訃音》,這則訃音採用新式兼傳統的格式,兼容本地及台灣特色。孰料竟引起人們關注,議論紛紛,甚至星洲日報總社廣告部人員也說實在罕見。人們最好奇的是,怎麼家父的名字竟然排列在家眷最後?
如今的訃告,均以“我們最敬愛的至親”開頭,如果是年輕逝者的訃告,由於有長輩名字出現在訃告裡,就改為“我們最親愛的XXX至親”。這種新式訃告是由全體家眷發出,不是由一個代表性的喪主來發訃告。問題是我們最親愛的XXX“至親”,這“至親”竟然成為“稱謂”。所謂稱謂,即親屬或身份、職業而得來的名稱,如父母、伯叔、姑姨、兄弟、廠長師傅等等,至親可以成為稱謂嗎?實在耐人尋味啊!
先母的訃告直接採用“顯妣”開頭,意為我們尊敬的已故母親。此為我們做兒子的發訃,故稱呼“顯妣”直截了當。在先母名字之前,加有一個小“諱”字,那是做晚輩的不敢貿然稱呼已故長輩的名字,故得加個“諱”。本訃告稱先母為五代大母,不積閏,而是寫實齡。所謂五代,其實只有四代的曾孫,但傳統上得虛加一代,即加逝者父母的一代。傳統上福建人只加“代”不積閏,所以不加3歲,而是實齡的82歲。
在先母訃告裡,也加上其生年月日,而且交待清楚於某處火化及安靈於某處靈骨樓裡。由於是兒子們發訃告,所以在訃告裡的家眷排列,以我們兒子排在首位,而且字體粗黑略大,父母收有契子和契女各一名,通常的稱謂採用誼子、誼女,其實是義子、義女比較正確。
家父的名字以粗黑略大字排列在家眷的最後,引起人們不解,當中也有人十分認同。人們好奇地問,為何如此排列呢?這種排列法,台灣已經採用了數十年。我的解釋是,訃告由兒子們發,所以“子”必須排列首位,接著是媳、女、婿、孫、曾孫等等,父親等長輩則排列在最後,本來這些長輩除了粗黑字體外,也必須突出一格,高出兒子等輩之位,但由於報館為了使到每組家眷親屬的冒號“:”整齊,故不突出一格。以粗黑字體其實就是對長輩的一種尊敬做法了。
倘若將長輩的名字排在首位,那麼他們就得降下一格,字體也得小號一些及不可粗黑,這樣才能顯出兒子們是負責喪禮發訃的喪主。所以,訃告上的長輩名字排列於前端或後部都可以,列於前端的,必須降一格及字體略小,列於尾端的,必須升一格及字體較大,以示他們屬於長輩,但又不是主持喪事的喪主。訃告上亦不宜自稱“孝男、孝女”,以謙稱“子、女”較為適宜。
我們最敬愛的至親,是現代白話文的寫法,顯得又長又囉嗦,傳統訃告的兩字“顯妣或顯考”,直截了當地稱呼了已故長輩,實在是合禮兼大方。
如今盛行的白話訃告,相信是從新加坡先興起,然後慢慢傳遍我國各地,當今幾乎每一篇報章的訃告均採用之。其實我在新加坡除了看到這種白話訃告,也見到傳統的“顯考或顯妣”訃告,可見新加坡報館採取開明方式,任顧客選取傳統式或現代式的訃告。我也希望我國報館讓訃告多元化,任顧客自由選取喜歡的格式,多元會比單元更加好!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圖文:李永球。(2013.10.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