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九皇大帝的香袋

九皇大帝的香袋

九皇大帝的傳統香袋,已經很難見到。
在祭品上插香是不正確的做法。
北馬九皇聖誕常見的“黃包”。
罕見的黃色貴人符

這次農歷九月初旬九皇宮廟之行,發現新創辦的宮廟極多,再這麼發展下去,數年後,北馬4州將會突破百座。
基於近年來各地宮廟互訪頻密,九皇信仰習俗有著相互吸收抄襲之趨勢。如此演變下去,則各地大同小異,沒甚麼值得談的了。個人認為某方面可以互補,但不宜全盤照收,大家不妨再三斟酌。
這次走訪九皇宮廟,其中有幾項特別欲與大家分享:
在吉打雙溪大年柑邊園鬥母宮裡,理事們拿出一尊古老的神像給我過目,其背後有個小木板,打開來裡面有個小洞,洞裡有一串純銀打造的器物,分別為肝、心、脾、肺、腎五髒,神像裡安置五髒是古老的作法,使到它與人類同樣具有“生命力”,現在難得一見有安五髒的神像了。神像的樣子宛如書生,大家都不認識祂是何方神靈?
紅包大家見多了,北馬吉打和檳城一帶,在九皇聖誕時,許多宮廟均會印製黃色紅包,那是為了包裝神符或金錢(供人蔔杯借貸的)用的。此外,一般的貴人符均是紅色的,北馬也有九皇誕特有的黃色貴人符。對於其他地方的人來說,這些實在是罕見之物。
在怡保一帶,發現信眾在膜拜九皇大帝的祭品上插香,實屬罕見的做法。通常是在祭拜陰間“好兄弟”(孤魂)時,才會在祭品上插香,那是告訴它們這些祭品屬於好兄弟的,請來品嘗。神明屬陽,祖先也屬陽,所以祭拜神明及祖先,都不在祭品上插香。我也在民間神廟的犒軍(五營神兵神將)儀式上,見到祭品都被插香,然而,神廟犒賞的是神兵神將,並不是好兄弟,所以插香是有待商榷的做法。
在怡保看到十分罕見的“香袋”,令我驚喜萬分!所謂香袋,那是福建風俗之物。古時候人們拿取神廟的香灰,再裝進一個三角形的小紅色袋子裡,將之帶在身上,借此神明的香灰保庇平安消災,順利吉利,這個小紅色袋子就叫做香袋。通常會在三角形之上縫個小圈子,以便穿過繩子掛在脖子上,在回家或睡覺時,便懸掛在神桌或大廳等清潔之處。
也有將之縫在衣服上,蓋因以前的人一件衣服穿一輩子極少替換。但香袋避忌晾衣的竹竿、便所等不潔之處,所以縫在衣裳是極少的做法,不然每當上便所就得脫衣,或洗衣時就得除下,晾干後再縫上,十分麻煩。香袋裡的香灰代表有關的神明,所以香袋也可以拿來供奉膜拜。
在怡保所見到的香袋裡面裝的不是香灰,而是九皇大帝的紙符一張,三角形的袋子為黃色,印有九皇符咒及宮廟名稱,其上有個小圈套著別針,以便信眾別在衣服上。
神明的香灰屬於神聖之物,古代醫藥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生了病,有些會祈求神明的“爐丹”來服食,希望能夠治愈疾病,“爐丹”就是“香灰”了。畢竟服食爐丹治病很不科學,在醫藥神速進步的今天,爐丹逐漸被時代所淘汰。
早期福建人出洋南來之際,家鄉親人往往會到神廟求取香灰,並縫制香袋給他們帶出國以保平安,這些香袋在休息時就懸掛在潔淨之處,有時也被供奉起來燒香膜拜,因此有些香袋最後就演變為宮廟,我國一部份的神廟就是這樣演化而來的。如果要立廟供奉,就將之拆開取出香灰,倒進新的香爐裡,有關神明就會附在爐上。
如今能夠保庇平安的聖物極多,最常見的是靈符及佛牌,香袋漸漸少見,彌足珍貴啊!一個小香袋,竟然是一座宮廟的由來;一個小香袋,竟然是一個民族信仰的傳承;一個小香袋,竟然是文化民俗的傳播者!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圖&文:李永球。(2013.11.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