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我國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端午節的習俗



菖蒲難尋,只好掛艾草。

泡浸了一年的拂喇,水已變黃色。

左為王太太做好的拂喇,右為她收藏了13年的午時水。

綜合中國端午節習俗,計有賽龍舟、包粽子、掛蒲艾、佩戴香包(以硃砂、雄黃及香氣中藥裝進香囊佩戴,可辟邪祛瘟及散發香味)、五毒兜(繡上虎、蠍、蜥蜴、蜘蛛、蜈蚣或壁虎、蟾蜍、蛇等5種毒蟲的肚兜給小孩穿,採取以毒攻毒的辦法來驅邪除病)及五毒索(朱索、五色絲、五彩縷等,綁在孩子手腕、腳腕或脖子上,祈求平安健康),張貼鍾馗、張天師像或端午符,飲藥酒、采百藥洗藥水浴、吃五毒饃等。
我國民間早期自中國帶過來的端午習俗,計有祭祖拜神、包粽子、掛蒲艾、采艾草、沖午時水及賽龍舟等,娘惹族群還將本土的“浸拂喇”與端午節結合在一起。
掛蒲艾因籍貫而有不同,通常是菖蒲、艾草、蒜仔、紅菜頭、山姜5種植物以紅線系之掛在門楣間;有些採用菖蒲、艾草及棕樹3種;有的是菖蒲、艾草及柚子葉。這些植物中以菖蒲及艾草為主,菖蒲葉子似劍,亦稱蒲劍,劍被道教視為驅邪寶物,蒲劍就具有了辟邪之效。不過掛蒲艾之俗,自上世紀90年代在我國逐漸消失,原因很多,主要是現代人不熱愛傳統習俗,另一方面菖蒲也難找,它長在水邊的地方。以前會有人栽種來售賣,漸漸少人栽種就十分難找了。潘才興(62歲)說,60年代期間,每逢端午節都會協助母親將菖蒲等植物綁作一串售賣,一把才賣一毛錢。他也說以前有人在端午節當天采艾葉晾乾,做成柱狀,腳關節疼痛時取一顆灸在患處可愈。
上述掛蒲艾及採集艾葉都有其道理,端午節接近夏至,是陽氣最盛之際,這時候藥草的藥性特強,采收起來最佳。而且它們均是中藥,芳香氣重,蟲子不吃,因此能夠除蟲防病。
端午節午時(中午11點到1點)水被民間視為“神水”。林亞明(70歲)說,當天午時取河水收存可以耐很久不會變質。溫鑽華說:“午時水,沖了會水(沖浴了人會變美)”、“飲午時水,無肥嘛會水(不胖也會美)”。王太太收了一瓶13年前的午時水,水質還是清澈良好,通常她會用在小孩輕微肚子痛或皮膚刺癢、生痱子等,以午時水加上水粉塗抹。
峇峇娘惹及很多華裔人家會選在這一天浸“拂喇”(馬來語Bedak的福建話音譯,通稱水粉),取五月初五的午時水,連同赤米(或稱占米,吃飯的米)浸在一個瓶子或甕裡密封起來。一般上是浸了一年才製成拂喇。若泡浸時間短,塗在面上則缺少冰涼的感覺及比較粗糙。王太太的拂喇泡浸到翌年的端午節才取出換洗,經過多次換水,直到沒臭味為止,洗好的那些米只要攪動就化成粉狀,然後以布瀝乾水份,弄成小塊狀,加上斑斕香葉或加上茉莉花晾乾收藏。用時只要取一小塊加上少許水混和成液體塗在面上即可。時間泡浸得愈久的拂喇,塗在面上則愈涼爽。
至於賽龍舟,多是官方主辦為多,檳城政府幾乎每年都有辦龍舟競渡。
縱觀我國各個端午節習俗,掛蒲艾幾乎煙消霧散,采艾草早就見不到,沖午時水很多人都不知曉,浸拂喇則愈來愈少見,人們寧願去買工廠製造的拂喇也不太願意自己做,僅有祭祖拜神及吃粽子尚盛行不衰,賽龍舟還可以在檳城見到。
個人建議華社及神廟方面可以配合,在端午節當天給善信綁上五色繩保平安,辟邪祛病,提倡掛鐘馗及張天師像,掛菖蒲艾草等等。我個人會掛鐘馗像,找不到菖蒲,只好掛艾草,沖午時水及喝午時水。其實最好是煮了艾草等藥湯倒進水池裡,讓全家都沐浴藥湯午時水。不僅符合衛生,也對身體消除熱毒有效。
端午節本來是個惡日毒日,但後來的演變則成為一個以毒攻毒的好日,尤其午時的水很好,午時做的藥物或東西很好,道教徒也相信午時畫的驅毒辟邪符很靈。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圖文:李永球。(2013.06.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