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吉蘭丹華人的喪俗


吉蘭丹華人的喪俗



李义美在唐人坡的传统住家

李义美先生
為了瞭解吉蘭丹華人喪禮習俗,特地訪問當地華人喪禮權威人士李義美(78歲)先生,他祖籍福建同安,乃第四代丹州華裔。
其曾祖父、祖父及母親均是喪葬習俗的專家,他從小跟母親學習,精通於華人喪禮之處理及儀式。他說,人一旦逝世,先放在大廳,親友都來幫忙。孝眷先到河邊“買水”,逆水而取之,回家為遺體擦洗。當棺材運到家時,棺蓋反蓋著,壽衣先放在其上,然後才進行“套衫”儀式。長子腳踏凳子,頭戴草笠,以示不見天不踏地,死了要回去中國認祖歸宗,要做回中國人。
一般對“套衫”的解釋是因為清朝統治中原時,逼迫漢族穿滿族服裝,不然就殺頭,但漢人與滿清談條件時,達成協議是“生從死不從”,死後可以穿回漢族服裝入殮,所以死後的套衫儀式,就是為了穿回我們的民族服裝。但丹州的闡釋卻有點不同,可見經過時間及空間的演變,詮釋也會有不同之處。
李義美指出,含殮禮之俗,丹州華人是含珍珠入殮,但他們的詮釋是“含金醉酒死”,意即逝者之死是因為含金(珍珠)醉酒而亡,這種逝世是“好命人”去世的象徵,因為富裕者才能含著金死,喝醉酒而亡,所以就有了含珍珠入殮之儀式。其實這是古代的“飯含”禮,《禮記》記載給逝者遺體的嘴裡填米放貝,是不忍讓逝者口內空虛。而福建人保存了這個古傳統,迄今有些福建人還是有給遺體嘴裡含一粒珍珠之俗。丹州將古代的“含殮”闡釋為含金醉酒死,這個闡釋與古代飯含已經相距十萬八千里了。
他說,祭拜方面,丹州分內桌及外桌,內桌供孝眷及親屬祭祀,用青腳香點白燭,外桌供外人祭拜,用紅腳香點紅燭。腳尾飯上面放一粒鴨蛋,筷子一對合在一起插在飯上,也點燃一盞腳尾燈。釘棺只用4枝鐵釘,分為“丁財福壽”。起“銘旌”儀式,由主持人念好話,好命人舉起而走。大燈文字全為黑色的,掛在五腳基處,另有一對小型的紅色子孫燈,置於靈桌下,祭拜時就得點燃。
出殯回來後,以一桶內有石頭的水洗面清淨身體,意為過山過海了,骯髒東西就不能跟著回來。然後才“壓棺”,以一個桶內盛白米,再點燃甘文香進行壓棺位。接著是“安靈”,49天後就除靈桌,至於帶孝方面則因人而異,有些人家會帶很長時間的孝。跪拜方面,孝眷們是四跪四叩首,第四跪及叩首是尊重土地而拜。祭文則只有兒子的《祭父、母文》及女婿的《祭岳父、母文》兩種而已。他說,以前祭文都由通曉文墨的前輩根據逝者生平而寫,現在因為沒人會寫就淘汰了讀祭文儀式,如果是抄書本的祭文來讀,就沒意思了。丹州華人堅持不抄書本的祭文而使到祭文消失,雖然可惜,但這個堅持精神也可嘉,不然抄襲書本而千篇一律的祭文,每個逝者的祭文都一樣,這樣讀了也沒意思啊!
以前有專屬喪事的福建鼓樂“孝男吹”,如今消失不見了。當地沒有道士,早期均請泰裔和尚來主持,如今漢傳佛教團體湧現,也有人家請漢傳佛教出家人來主持喪禮。孝服與北馬極為接近,即淘汰了麻衣及一切頭飾。
出殯後,喪家會分發給送殯的親友及鄰居各一份“蜡燭”,即一對紅色蜡燭及三枝紅腳香,三枝香是折斷的。親友們取回家後,晚上就在家門外五腳基處點燃。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圖文:李永球。(2012.12.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