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兰丹的华人
来到吉兰丹,专程拜访了吉兰丹华人历史及文化协会会长黄崇锐先生(82岁)。他祖籍广东花县客家,曾祖父黄炳从事打金业,祖父黄阿荣是名航海员,父亲黄文发则为测量局官员,黄崇锐及夫人谭丽屏均是华校教员。
他们的家就在哥打峇鲁唐人坡里,成立于2009年的吉兰丹华人历史及文化协会会所也附设在其家里,他们特地在家里空间辟为协会的文物史料展览所,里面摆放了所收集到的丹州华人文物及史料,尤其甲必丹谢清辉遗留下的文物,如牌匾、对联及旧木家具等,均是弥足珍贵之物。
十八世纪就有华人从中国移民到丹州。黄崇锐说,唐人坡是一个很重要的华人聚集地,当地约有整百户人家,现在约有150户,但人口比以前少很多了,这里有一座古老的华人庙宇——镇兴宫。早期唐人坡以福建人居多,客家人有十多户,海南人三户,潮州人两户,居民们守望相助,目前面对人口老化,年轻人出外求学及工作少回来的情况。还有就是很多传统的高脚屋纷纷被改建成为新式的建筑,传统建筑严重消失中。以前唐人坡华人从事的行业计有杂货店、咖啡店、打铁店、金店等等,也有一些华人从事纺织业,即从中国买来丝绵,再请人纺织成纱笼,人手不足就请马来同胞做,为了方便,马来妇女就将织布机带回家织,因此马来同胞也懂得织纱笼了。
镇兴宫兴建于1790年,供奉妈祖等神明。黄崇锐及黄博谆带领我到来参观。进入前殿,显眼处是一面大鼓,有文字书写乃吉兰丹苏丹赠送于1879年。这是传统闽南建筑的庙宇,工艺精美,那些古代留下来的木雕最吸引我的瞩目,其他现代新加的东西就显得普通极了。我们也参观了甲必丹谢清辉的故居,可惜已经荒废多年,建筑严重受损,已经属于危楼。如果此建筑能交由华人历史文化协会管理,将之改为华人文物馆,将是一件美好的事。
黄崇锐指出,华人除了聚居于唐人坡外,沿着吉兰丹河尚有40多个华人聚落村镇,这些村镇都由华人先贤们所开辟。居民中有些是华暹(泰国)混血人,他们的第一代祖先从中国南来就与泰国妇女结婚,后代就成为特殊的“福建暹”人,他们讲的是福建话混泰国及马来语的话,不过尚保留有约70巴仙的福建话,他们的后裔讲起福建话混有浓厚的泰国腔调,显得特别。
吉兰丹的早期移民以福建漳州人为主,所以当地盛行漳州音福建话,而且与北马漳州音福建话很接近,但音调及某些韵母又有别与北马。最明显的是“花、瓜”,北马福建话的韵母是“ua”;南马是“ue”;吉兰丹是“uai”。后者的韵母在我国来说,目前仅在吉兰丹等少数地方才有,中国学者林建辉先生说那是福建海澄港尾片和漳浦縣官潯的說法。
黄崇锐称,早期丹州华人的名字受到马来同胞的影响,男子喜欢名为“亚旺”,当地马来语发音为“Ah Weh”(丹州马来语的an及ang发音,都音变为eh。比如Kelantan,就念作Kelehteh);女子则喜欢名字有个“脉”字,那是受到丹州马来女人的名字Mek影响之故,因此早期华人女子名字许多都加上“脉”如陈脉花、黄脉莲等等。
吉兰丹华人的民俗文化与我们西海岸的确大相径庭,值得学者深一层去研究。丹华历史及文化协会成立才三年余,以便书写丹华文史书籍流传百世。祝福了!
星洲日报,星洲广场。圖文:李永球。(2013.01.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