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

五月五慶端午,不曾談過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今年心血來潮,在此班門弄斧了。
五月正值夏初時期,氣候轉變逐漸酷熱,蚊蟲病菌大量繁殖,傳染病開始滋生,在醫療及醫藥貧乏的古代,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更被當作“惡日”。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也被視為不祥,孟嘗君就是五月初五出生,其父要求其母親不能讓他出生,認為“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等等。古代從先秦以後,就普遍視五月初五為不吉的惡日。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其中較為人們知曉的有:
一、紀念楚國屈原。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少年得志,在朝為官,秦國大使張儀使出離間計破壞屈原與楚王的關係,又破壞楚國與齊國的關係,使之斷絕邦交,屈原被貶,流放江南,這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詩與藝術詩篇。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面對小人當道而國破家亡,屈原悲憤交集,於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傳說人們聽到愛國愛民的屈原自盡後,划船尋找他的屍體,卻尋不獲,於是有人將飯團食物等拋入江中餵魚蝦龍鱉,以免它們去吞噬屈原屍身,就這樣演變為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的習俗。
二、紀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時代吳國忠臣,原為楚國人,家族顯赫,孰料楚平王聽信奸臣讒言,於公元前522年,將他的父親及兄長殺死,為了報仇,伍子胥逃到吳國,且協助吳國攻破楚國,那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命令挖出其屍體,鞭屍300下來發泄仇恨。後來他多次進諫主張消滅越國,因此得罪吳王,最後被逼自殺,屍體被拋入錢塘江中。他死後10年,越王勾踐舉兵進攻吳國,終於併吞了吳國。傳說伍子胥的屍體被拋進錢塘江後,惹起陣陣怒濤,他因此化作了“濤神”,百姓們為了紀念富有遠見的忠臣伍子胥,每年五月初五舉辦競渡等一系列活動來祭祀他。
其餘的傳說,尚有紀念春秋晉國大臣介子推、廣西蒼梧太守陳臨、東漢時代救父投江的浙江孝女曹娥等等。這些傳說被人與端午節附會在一起,不是真正的由來。根據中國學者的研究,端午節的起源有三:
一、起源於季候變化引起的原始信仰與巫術習俗。江紹原先生研究了《武陵競渡略》,認為武陵競渡是為了禳災祈福,划船保留巫師驅邪作法的巫術儀式,所有划船者都必須賦予法力,尤其領頭人等等。他的研究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原始信仰與巫術習俗。
二、起源於夏至與上古新年習俗。端午節又叫端陽節,端陽指陽氣極盛,時間上與夏至接近。《荊楚歲時記》載:“夏至節日食粽”。又《武陵競渡略》:“五月十日至十五日划船賭賽”。《周易》也說蒼龍星座在夏至時升到正南方之中了,古代夏至之節不僅是殷歷的新年,夏至也在五月初五,後來曆法運算日益精密,夏至與端午分為兩個節日,不再是五月初五。因此,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原為夏至之俗。
三、起源於龍圖騰信仰。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指出,端午節是從南方吳越地區傳播開來的祭祀龍圖騰的民俗節日,龍舟競渡與吃粽子,都和龍有關。(以上均參考孫正國著《端午節》)
端午節本與夏至節有關,那是陽氣最盛的時候,蟲子繁殖,病毒滋生,後來與夏至分開,並吸收夏至的習俗成為“惡日”節日。至於屈原、伍子胥及孝女曹娥等傳說是被後人附會上去的,在他們出生之前,中國大地早就過端午節了,這些傳說豐富了節日色彩,他們都是忠臣孝子的典範,中華文化最提倡忠孝仁義,端午節本是惡日節日,加進了忠孝元素,借節日傳播了忠孝思想。下週再與大家分享本地端午節的習俗。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文:李永球。(2013.06.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