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北馬人做生日
早期檳城的福建娘惹峇峇族群做生日風俗,既傳統又特別,這裡專訪了檳城民俗專家謝清祥老先生,口述以前檳城人做生日的習俗。
謝清祥說,以前的福建峇峇娘惹做壽,子孫們逐一給壽星捧茶叩首祝壽,壽星則贈紅包給他們,峇峇族群少穿“壽衣”,家裡所供奉的神明祖先也得上香祭拜,所用的祭品為淋面、面龜、豬腳、紅雞蛋等等。
女婿贈送予岳父母的禮品有酒、面線、豬腳(連上部的一大片肉,主家切下肉後,將豬腳還給女婿)、腰子(豬腎)、豬肝、雞蛋等等。女兒僅贈送一斤重的“面龜”12粒即可,面龜不是每粒都“牽字花”,只是數粒牽上黃、青、藍色的“福、壽”等字及花草,以前都沒“壽桃”這種糕點,只有面龜。其他親友送的禮物,計有面線、雞蛋、豬腳、腰子等物。禮物的數量通常是4或6,比如4溜(團)面線、4粒雞蛋等等。福建習俗不禁忌“四”,因為四四利利,反而避忌“8”,認為“七成八敗”,8是不祥的。
客人來到,主人就拿出甜面線及紅雞蛋請客,甜面線是以黑糖煮成,味甜,有祝福大家甜美長壽之義。然後才請喝龍眼茶,品嘗淋面、封豬腳及面龜,面龜是配上封豬腳一起吃的。
龍眼茶乃以龍眼、紅棗及冰糖(或白糖)煮成。封豬腳是以豬腳切塊,加上黑醬油和香菇長時間燜煮,味甜,呈棕色,不似中國南來的福建人所封的豬腳呈黑色的,所以娘惹經常笑說南來的唐山人封豬腳之色,宛如褲子一樣黑。面龜多數向外面的商販訂購,至於淋面,則很講究功夫了。
淋面也叫淋大面,面條採用市面上的熟面(俗稱黃面)或大面,大面比熟面粗一點,現今已經沒人製造。湯頭採用豬肉及蝦熬煮成高湯,佐料有豆芽、韭菜、蝦肉(切成四方小塊)、蟹肉(煮熟挖出其肉)、三層肉(去皮,切成極細的肉片)、扁魚(剪成小片,油炸香)、蒜頭碎(油炸香)、煎蛋絲(分為黃色及紅色,後者添加色素)、辣椒(切成斜長條狀)、芫荽(小棵芫荽,僅兩片葉子,已經絕跡,目前所見的乃紅毛芫荽)。
對於一些親戚及鄰居,還得送過去給他們一盤淋面及一粒面龜。親友們也會回贈禮品。
再專訪太平的潘材興先生(62歲),談四五十年前太平客粵人士做生日的習俗。他說,老人家活到60歲就做大生日,接下去每10年也得繼續做大生日,在平常年份則做小生日,由子孫們為長輩慶生。以前老人家喜歡做生日,幾乎年年都做,而且都在家裡宴客,即向鄰居或神廟團體借了桌椅、碗筷,買了食材,鄰居親友主動過來幫忙烹煮。
受到邀請的親友出席壽宴,均以紅包做賀禮,主家在宴會結束後則饋贈一雙筷子、一個碗、一粒壽桃及一封兩毛錢的紅包。壽宴有提供白飯,有些食量大者會以白飯配菜肴,菜肴約有8或9道,計為白斬雞、燒豬肉、燒鴨、扣肉、豬肚湯(煮胡椒粒)或鮑魚湯、炒雜菜、竹筍南乳肉、香菇雞等等。尤其前5道,是客粵婚壽喜宴必有之菜肴,菜肴的特點是沒魚蝦海鮮類,也沒壽面,而且以“大雞公碗”來裝,所以很多家庭都備有許多的大碗。
不同籍貫就有不同的生日風俗,加上時間環境的演變,古時候的習俗發展迄今更有了差異,尤其檳城的峇峇生日習俗逐漸消散,再也難見到了。
謝清祥說,以前的福建峇峇娘惹做壽,子孫們逐一給壽星捧茶叩首祝壽,壽星則贈紅包給他們,峇峇族群少穿“壽衣”,家裡所供奉的神明祖先也得上香祭拜,所用的祭品為淋面、面龜、豬腳、紅雞蛋等等。
女婿贈送予岳父母的禮品有酒、面線、豬腳(連上部的一大片肉,主家切下肉後,將豬腳還給女婿)、腰子(豬腎)、豬肝、雞蛋等等。女兒僅贈送一斤重的“面龜”12粒即可,面龜不是每粒都“牽字花”,只是數粒牽上黃、青、藍色的“福、壽”等字及花草,以前都沒“壽桃”這種糕點,只有面龜。其他親友送的禮物,計有面線、雞蛋、豬腳、腰子等物。禮物的數量通常是4或6,比如4溜(團)面線、4粒雞蛋等等。福建習俗不禁忌“四”,因為四四利利,反而避忌“8”,認為“七成八敗”,8是不祥的。
客人來到,主人就拿出甜面線及紅雞蛋請客,甜面線是以黑糖煮成,味甜,有祝福大家甜美長壽之義。然後才請喝龍眼茶,品嘗淋面、封豬腳及面龜,面龜是配上封豬腳一起吃的。
龍眼茶乃以龍眼、紅棗及冰糖(或白糖)煮成。封豬腳是以豬腳切塊,加上黑醬油和香菇長時間燜煮,味甜,呈棕色,不似中國南來的福建人所封的豬腳呈黑色的,所以娘惹經常笑說南來的唐山人封豬腳之色,宛如褲子一樣黑。面龜多數向外面的商販訂購,至於淋面,則很講究功夫了。
淋面也叫淋大面,面條採用市面上的熟面(俗稱黃面)或大面,大面比熟面粗一點,現今已經沒人製造。湯頭採用豬肉及蝦熬煮成高湯,佐料有豆芽、韭菜、蝦肉(切成四方小塊)、蟹肉(煮熟挖出其肉)、三層肉(去皮,切成極細的肉片)、扁魚(剪成小片,油炸香)、蒜頭碎(油炸香)、煎蛋絲(分為黃色及紅色,後者添加色素)、辣椒(切成斜長條狀)、芫荽(小棵芫荽,僅兩片葉子,已經絕跡,目前所見的乃紅毛芫荽)。
對於一些親戚及鄰居,還得送過去給他們一盤淋面及一粒面龜。親友們也會回贈禮品。
再專訪太平的潘材興先生(62歲),談四五十年前太平客粵人士做生日的習俗。他說,老人家活到60歲就做大生日,接下去每10年也得繼續做大生日,在平常年份則做小生日,由子孫們為長輩慶生。以前老人家喜歡做生日,幾乎年年都做,而且都在家裡宴客,即向鄰居或神廟團體借了桌椅、碗筷,買了食材,鄰居親友主動過來幫忙烹煮。
受到邀請的親友出席壽宴,均以紅包做賀禮,主家在宴會結束後則饋贈一雙筷子、一個碗、一粒壽桃及一封兩毛錢的紅包。壽宴有提供白飯,有些食量大者會以白飯配菜肴,菜肴約有8或9道,計為白斬雞、燒豬肉、燒鴨、扣肉、豬肚湯(煮胡椒粒)或鮑魚湯、炒雜菜、竹筍南乳肉、香菇雞等等。尤其前5道,是客粵婚壽喜宴必有之菜肴,菜肴的特點是沒魚蝦海鮮類,也沒壽面,而且以“大雞公碗”來裝,所以很多家庭都備有許多的大碗。
不同籍貫就有不同的生日風俗,加上時間環境的演變,古時候的習俗發展迄今更有了差異,尤其檳城的峇峇生日習俗逐漸消散,再也難見到了。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圖/文:李永球。(2013.11.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