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峇株巴轄的神廟

峇株巴轄的神廟

荒廢了的洪仙公古廟,已被大樹包裹。
白沙浮普渡公廟的石拜墊
大港天后宮的舊牌匾。左起趙友福、巫許木興。
百年歷史的鎮龍宮籃卓公廟
建南寺書法班由退休的蘇華貴老師教導

匆匆南下柔佛的峇株巴轄,為了做些田調。在友人趙友福先生的陪同下,參訪了數十座寺廟。據悉峇株巴轄共有華人神廟四百余座,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趙君帶我到一個叫巴力士隆兩條石的小地方,為了尋訪一座荒廢了的古廟“洪仙公”。
當地本來有華人居住,日據時代及戰後的種族衝突事件,導致華人搬遷他處,現在只有馬來同胞住在這裡。幸好古廟在華人搬遷外移時,一起搬到新地方另立新廟“洪仙公宮”繼續供奉。整座古廟已經被榕樹“包裹”只剩下一個空殼,尚可見到廟頂的藝術品及瓦片瓦當,廟內有精美的壁畫及一些文字。由於大樹壓頂,古廟嚴重下陷,加上背後山土衝進廟內,整座廟顯得低矮,必須躬身才可進入,廟宇極小,只有兩進。
白沙浮有座百年歷史的普渡(普度)公廟,所謂普渡公就是七月中元節的大士爺,後來廟宇搬遷到湖濱花園區內,所幸一些古物被保留下來,尤其一塊石制拜墊,鐫刻“黃林叩謝”。其隔鄰有座鳳山寺,供奉福建的廣澤尊王(聖公),廟頂右邊屋瓦被敲下一小塊,那是根據民間故事說,聖公與其岳父鬥法時,其岳父在逝後於棺材內四角放四塊火炭,聖公化成一位老人,說不可放火炭,叫家屬把火炭拿出,誰料家屬留下一塊,從此鳳山寺的一角就會毀壞,永修不好。
大港天后宮,原為供奉感天大帝的廟宇,已有百年歷史,今留下一些文物如錫制燭台、瓷碗及牌匾等。因為馬共事件而搬遷到巴力亞尼重建新廟。負責人巫許木興說此宮乃其祖父傳為(港主,祖籍潮州饒平坪溪鄉)所創建,據說當地有老虎,才多加供奉媽祖而成為天后宮。班卒終南古廟供奉鐘馗爺,根據當地居民說,昔年多災多病,有潮州人回到故鄉請來鐘馗爺來供奉,從此就平安無事了。
峇株巴轄最老的廟宇,該數石文丁漁村的崇龍宮(大伯公)了。目前猶保存同治甲子三年(1864年)的牌匾。如今這裡以福建晉江石獅人居多,根據該宮乩童郭清華說,以前80%的村民從事討海捕魚業,如今80%的人口不是討海人,因為青年人外移多,對討海多不感興趣。這裡旅遊業興旺,廟方建了一些神話雕塑供人參拜,還有海鮮美食等等。
來到龍引鎮龍宮,是為了參觀歷史悠久的拿督公廟。鎮龍宮原名籃卓公廟,乃福建金門人歐陽鐘遠(1880-1944)所創建,他16歲南來這裡討海為生,有一天在海上迷路,幸得紅火球引路而安抵家門,嗣後常見紅火球出現在紅樹林間,因而感應到神明顯靈,於1906年立廟供奉籃卓公(拿督公),並創辦金成發商號而發跡。我們也參觀歐陽鐘遠老先生的故居兼其公司“金成發”,建築很老,顯得古色古香。
峇株巴轄有座“瑞春亭籃卓公”廟,那是地方聞人陳瑞和所創建,歷史逾百年,廟後有個大石頭,環境優美。峇眼福林宮朱金池王爺三王府,廟旁有座同正華文小學,那是福林宮所資助創建的。還有幾座仙游(福建興化)人創建的廟,如真武殿、北極殿,具有濃烈的興化文化特色。
走了一趟峇株巴轄,發現近年廟宇都在翻新重建,許多占地頗廣,廟宇堂皇。建南寺則走民俗文化健身路線,如氣功班、排舞班及書法班,在廟內辦書法班台灣已經盛行多年,該寺也有贈醫施藥惠及群眾。這些轉型均是極好的發展。

星洲日報/副刊。圖文:李永球。(2013.11.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