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逢春閣的癬藥膏

逢春閣的癬藥膏

太平逢春閣藥行的外觀。
張文忠手持着逢春閣生產的癬藥膏
太平大閩沙麗路(舊稱敏律)靠近市議會大廈附近有一間傳統的古老藥行,店前左右兩根柱子上塑有斗大的中文字——逢春閣藥行。那是以生產癬藥膏聞名的“逢春閣”藥行有限公司,店名取自癬藥膏發明人蘇逢春先生。
蘇逢春,字壽弓,原籍福建南安下蘇,父湘潤。19世紀末葉之際,逢春廿餘歲南渡馬來亞,定居並經商於霹靂峇眼色海,雖然是個商人,但對國家大事尤為關心,與孫中山、謝良牧相器重,支持孫氏的革命事業,奔走呼號,清末期即剪掉清朝辮子,以示滅清之決心,且捐助巨資助同志及餉軍需,幾乎荒廢自己的事業,人勸勿置商業於不顧,他笑而謝之,謂此為生人急務,可與知者道,難為俗人言。辛亥革命成功,他轉為搞社會工作,發起太平書報社、辦理東華學校,捐輸巨款與社會公益,善岐黃之術,經常饋贈藥物予他人。(參考《南洋名人集傳》)
一個研發藥品,一個製藥賣藥
《南洋名人集傳》裡大篇幅介紹其投身於國家社會事業,卻極少提及其私人商業,殊為可惜。為此,特地專訪了太平逢春閣老闆張文忠先生,由他口述逢春閣的創辦歷史。文忠說,蘇逢春乃其外祖父,住在霹靂章結羅百(離開峇眼色海尚有一段距離),自置樹膠園,除了處理自己園坵事業外,並在園內義務為人診病,活人無數。他有一位親戚叫張錦章(福建南安十九都)先生,他兩感情很要好,於是由蘇氏提供藥方,張氏製造成藥售賣,初期張氏踏著腳車到處推銷售賣,引起人們採購,生意極好。他們兩人的情誼篤厚,一個研發藥品濟世,一個製藥救人,在藥品說明書上印了兩人的肖像,宛如一對“活神仙”的商標。張氏賺錢後購置了園坵,數年後有意往新加坡發展木板業,故囑咐鄉下的二弟張金興南來繼承其製藥兼賣藥事業。
逢春閣初期設在峇眼色海,有店面做門市生意,60年代始搬遷到太平,金興將生意擴大,不僅門市,更聘請銷售員到處推銷藥品,生意做到西馬各地及新加坡。那時候生產的藥品多樣化,計有疳積聖藥的寶兒康、化痰潤肺的止咳水、拔毒生肌的遂心膏(治無名腫毒、膿瘡)、陽陰汗斑的癬藥水、驅除熱氣的清涼水,趾縫蛆蝕的癬藥膏,都是蘇逢春研發出來,均以“鳳”為標誌。
張金興在後來成為蘇逢春的乘龍快婿,娶其次女蘇淑靜為妻子。金興逝世於1976年,由其子文忠接手。逢春閣的歷史迄今已經有80年,藥品發明人蘇逢春則於上世紀60年代仙逝,享壽九十餘歲。
張文忠繼承逢春閣後,持續發揚光大,生意做到東馬、泰國及香港等地,不過多種藥品中目前僅有癬藥膏(皮膚藥膏)繼續在生產,其餘均停止製造了。本來製藥是在逢春閣店內製造的,多年前政府實行新的藥物法令,必須擁有合格的藥劑師和化學師以及合規格的藥廠,嚴格法令之下將加重成本,於是交予北海某大型製藥廠承包製造其癬藥膏。文忠曾經活躍於太平市的華團活動,但早已全面退下,目前逢春閣生意也交由兒子管理,生意量持續保持。他表示逢春閣癬藥膏的前途不會很理想,只能這般維持下去!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圖文:李永球。(2013.1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