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砂拉越的喪俗

砂拉越的喪俗

吳誥賜正在觀看成邦江慈雲閣外牆的《訃告》。
孝子們在喪葬後,頸部掛一對這種紅燈回家。
右棺底下的紅燈,送葬後掛在墓上,寓意“添丁”。
右棺底下的紅燈,送葬後掛在墓上,寓意“添丁”。

砂拉越的喪葬習俗,與西馬一樣嗎?這個就得做些田野調查了。走了一些塚山,還向有關的商人和居民做些簡單專訪,終於有了個基本的認識。
成邦江(斯里阿曼)的吳誥賜君說,當地的喪俗均由慈善社包辦,一般停喪不超3天,不用僧道,只有祭祀,近年有了佛教組織,才有了佛教助念團來誦經。民都魯一位廟祝說,這裡的喪俗簡單,通常在一至三天就出殯,只有祭拜,少有聘請和尚道士來念經的。這種情況在砂州比比皆是。原來《禮記》上的儒家古禮,在這裡充份顯現出來。《禮記》上是沒有僧道主持喪禮的,一切只有祭祀,那是最好的“功德”,祭祀祖先就是一種孝的表現!
成邦江是個小地方,這裡凡有人家逝世,都會在市區的慈雲閣外牆佈告處貼上“訃告”。這種發訃情況已經少見,通常是小地方才會有。
詩巫福州人多數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徒的喪俗有一部份跟從傳統,如披麻戴孝等等。蔡增聰及蔡雄基君說,以前古田人出殯,由一班“估俚”來扛棺,這些估俚都會趁機敲詐,俗稱“討花生”,他們事先探聽喪家女婿的經濟情況,然後就擬定一個數目,比如要討取300元,就在扛棺半途時停下來討花生,女婿如果答應給10包(200令吉),那就扛棺繼續走,半途又停下,當又討到5包達到300令吉後,就一路抬到山上了。這當然屬於“陋俗”,簡直是敲詐,幸虧已經被淘汰了。
專訪了詩巫三民洋服部的老闆吳華芬女士,其店專製造傳統孝服如麻衣、草筘(孝男戴)、蓋頭(孝女戴。福州話叫pun lao),孝服分顏色,白色是兒女媳婦穿,黃色是孫輩及孫媳,藍色乃曾孫輩,玄孫則穿紅色或粉紅色。她也生產覆蓋遺體的“雲被”(福州話,北馬的水被),還有基督教徒的“十字被”等等。
詩巫大綸公司的老闆林瑞禮先生對於福州民俗非常熟悉,他說,福州的孝子女等穿的麻衣及麻制頭飾,送殯後全脫下披在墳墓上,只有披蓋在墳墓上,這些子女才是你的子女。至於孝杖,只有兒子們持之,送殯後每個兒子都在頸上掛一對小“紅燈”回來,寓意各房子孫都“添丁”。以前的燈籠是紙制,塗上桐油呈黃色,書寫上紅字“百子千孫”,現在已採用塑料製造的紅燈。出殯前喪家門頭掛白布,送殯回來換紅布,參與送殯者每人都纏一小黑布條,送殯後則換為小紅布條。這些喪俗在西馬可謂罕見了。
在古晉附近的新蕘灣一個住家,就發現他們將送殯後拿回來的紅布條一一掛在門邊,如果家裡小孩不聽話,就將這些紅布條加上“末草”給他衝浴,據說孩子就會乖乖聽話了。
我也在塚山上發現,墳墓上擺著逝者生前用過的物品,將其生前用過之物“陪葬”是當地習俗。在古晉觀察了一家祖籍潮州的喪事,發現有披麻戴孝、銘旌、幢幡(招魂幡)、孝杖、祭品、紙錢等等,基本上與西馬差別不大。不過,銘旌與幢幡的書寫格式則有迥異,尤其是銘旌,竟然尚是“癸巳年待誥”開頭,這些曾經數次在這裡談過,就不再贅言。最特別的是,棺木底下有掛著一對對的小紅燈,那是出殯後掛在墳墓上的,以寓意“添丁”。
概括地說,砂拉越的喪俗不似西馬般隆重,基本上少用僧道超度法事,近年來的發展,加上現代漢傳佛教的湧入,出現愈來愈簡化的趨勢,紙糊火化給逝者的明器更加少見了。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文/圖:李永球。(2014.01.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