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普吉的風俗與會黨

普吉的風俗與會黨

吹糖人卻是用手捏“糖人”。(圗:李永球)
祭祀放炮已是泰國的風俗,圖為鐵絲網的放砲台。(圗:李永球)
將拿督公供奉在家裡神案上。(圗:李永球)

普吉島的九皇誕期間,不僅大多數華人吃素,連印度同胞(人數不多)和洋人也跟風吃素。食物方面有福建的薄餅、豆包仔粿等,食物方面偏辣,素食期間,宮廟裡烹調的素食有一道十分辣的酸辣湯,不僅我,連當地人也辣到鼻涕淚水直流,我是辣到胃裡絞痛,幾乎暈厥。平生首次遇到如此辣的食物,真的嚇到,後來學乖了,只吃它的菜不喝湯,才解決了辣的問題。斗母宮的素食不禁“五葷”,所以蔥蒜等香味食物都可進食。
在廟會見到吹糖人,可是他不是吹的,而是用手捏,採用捏面的技巧來做吹糖,誠然有趣,只見他以木棍攪動小火蒸著的糖膏,再以手提取,快手快腳捏它,做出各種形狀的造型,如猴子、花朵、愛心等等,孩子們很喜歡,紛紛買來吃。
祭拜方面有放炮之俗,即在燒香膜拜後燃放爆竹,這已是泰國的習慣。
不只是華人神廟,連泰佛寺也備有放砲台,供善信們放炮。這些砲台設計很安全,爆竹懸掛在內燃放,人走開就行了。祭祀放炮在中國福建等地極為常見,泰國也吸收此俗,但我國則少見了。
福建幫神廟都有“金鼓”(鑼與鼓),普吉的金鼓敲打法是3下,前兩下快速(半拍),後一下慢(一拍),屬於福建同安地區的敲打法。當地不盛行吶喊“發啊、興啊、旺啊”,所聽到的僅有“平安”兩字,當文臣讀疏文唸到合境平安時,信眾跟著附和以福建話大喊3次“平安”。
民間家裡供奉的神明以福建神明為主,有人將“拿督公”與其他神明一起供奉在家裡神桌上,其像白鬚白眉,膚色黝黑,上身赤裸,下著紗籠,騎在虎背上。這就怪了,我國的拿督公不可供在家裡,一律供在家外的啊!泰國盛行佛牌,道教與民間信仰也跟風,出產了許多“神牌”,諸如玄天上帝、九皇大帝、田都元帥等,供善信們穿戴在身上保平安。
有一個從曼谷來的醫生博士,也到普吉來吃素,他在中國念醫學,講得一口流利的華語,祖籍潮州,也會講潮州話,福建話就不太懂了,他虔信九皇大帝,說很“顯”(靈驗),所以到來吃素,他欲問神(跳童),卻聽不懂福建話,便找我做翻譯。
康福祿。(圗:李永球)
被建德會燒死的416名本頭公會徒,就供奉在忠義祠裡。(圗:李永球)

普吉的歷史離不開會黨,華人約在1824年間就開始移居此地,他們也將會黨帶到這裡,當時的會黨叫做“洪義”(ang yee),分為兩大陣營,一是義興建德(yee hin ki an tek),另一是義興本頭公(yee hin poon tow kong)。前者主要聚居於坡底(普吉市區),祀奉帝君(關公);後者聚在內杼,奉祀本頭公(福德正神)。
根據內杼居民康福祿(76歲)說,兩派不和,經常械鬥,建德會的會徒少,本頭公會人多,居優勢而經常勝利,後來建德會耍手段,假意邀請本頭公的會徒前來聚餐吃飯,希望大家從此言和不再打鬥,吃了飯又請酒,當灌得酩酊大醉時,即刻放火燒死他們,總共死了416名,這些死難者均被供奉在內杼忠勇祠裡,每年農曆六月十七是該祠的罹難紀念日,很多罹難者的後裔到來膜拜,極為熱鬧。至於農曆七月十八、廿二及廿五3天,都有舉行普度,廿五是“峇峇普”(峇峇人的普度)。
走進忠勇祠,那是一座極小的傳統建築物,單殿前面加個拜亭,約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殿內有兩個供桌,各有一個石香爐,均是清末之物。內殿供奉著416名罹難者,他們的名字全刻在一塊木牌上,木牌嚴重損壞,後來又補刻於石碑,前端供奉有一些私人的神主牌。仔細觀看之下,416位罹難兄弟姓名中,姓氏有王、林、陳、黃、張、洪、楊、吳、戴、藍、鄭等姓。忠勇祠記載了一段重要的普吉會黨史!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圗文:李永球‧(2014.11.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