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七吃“生魚”
曾經在這裡介紹過年初七人日,北馬廣府人吃“魚生粥”的習俗,那是以生魚(鱧魚)煮粥,再加上生菜、芫荽、青蔥等佐料,成為一道美味的粥食。那麼北馬福建人在人日是吃甚麼應節食品呢?
檳城民俗專家謝清祥說,檳城福建人在人日吃“生魚”(chae hoo),也叫“魷魚操”(jiu hoo chiau)。古代福建習俗在人日是吃“生菜”的,南來到檳城的福建漳州人(包括峇峇娘惹),就將吃“生菜”演變為本地化的“生魚”,因為魷魚操裡也有生吃的菜,如萵仔菜、望光及黃瓜。也因為裡面有涮過的魷魚,故也稱為“生魚”,不過生魚是小販們的叫法,真正是叫做“魷魚操”。
生魚是以魷魚(涮)、海蜇(涮)、蝦炸(蝦餅)、老鼠炸(一種以面粉煎炸的食品,內有韭菜、豆芽等)、萵仔菜(生)、望光(生。或叫番葛、沙葛,華語稱為蕪菁)、黃瓜(生)、豆芽(有的不放),基本上沒有豆干炸,不過市場上小販們售賣的就有。淋上一種特制的辣椒醬汁,就這樣“操”(福建話。即攪拌)來吃,故稱魷魚操。醬汁是以辣椒、番薯、黃姜煮成,加上花生碎及芝麻粒,類似沙爹醬,卻不是沙爹醬。
他說,魷魚操採用涮過的海鮮,炸過的餅塊,還有生的蔬菜類,當今小販們賣的生魚,與魷魚操不一樣的,主要少了魷魚、海蜇等物。以前在檳城大街小巷賣“生魚”的小販,以潮州人為主,他們以刀在砧板上敲剁,發出“朵朵朵……”的聲響,大家就知道是賣生魚的小販來了。當聽到“嘟嘟嘟……”的敲竹板聲音,就知道賣雲吞面的小販來了。當聽到“鐺鐺鐺……”的瓷湯匙和瓷碗互相敲擊的聲音時,那肯定是賣福州冬粉魚丸來了。如今檳城市場上華人小販售賣的生魚,完全沒有魷魚,但又稱為“生魚”,不知緣由者,總感到費解。
他指出,其實一切的源頭來自印尼小食“gadoh-gadoh”,華人娘惹將之吸收再變化為魷魚操,華人小販又再演變為生魚,印度小販則轉變為“巴士目”(Pasembur),名異實同。如今年初七吃生魚之俗,在北馬已經煙消雲散。
傳統上,福建閩南地方在人日是吃甚麼美食的呢?劉浩然著《閩南僑鄉風情錄》裡關於閩南人在正月初七人日,是煮一鍋美味的線面(面線),滲入肉丸子、炸排骨、魚丸、香菇、蝦米等佐料,再加上各一粒煮熟剝殼的鴨蛋和雞蛋,傳統風俗有“一雞一鴨,吃到一百(歲)”之說,人日吃線面雞鴨蛋,宛如一般普通人家做生日吃雞蛋鴨蛋一樣,其差別是一人生日和眾人生日而已。
人日在閩南社會被視為“眾人生”,即是眾人生日的意思。而在福建晉江地區,人日吃線面雞鴨蛋的風俗,還得加進幾塊甜煎粿,鹹線面滲進甜煎粿,味道十分獨特了。
原來中國閩南地區在人日是吃面線雞鴨蛋,就如做生日一樣,蓋因人日被視為“眾人的生日”,所以才有了享用與生日同類的面線蛋。
另外,砂拉越及西馬的廣東河婆客家人在人日以吃“擂茶”為主,擂茶以蝦米、花生、芝麻、茶葉、苦力心、芥蘭、菜心、生菜、毛豆(烏龜豆)、青蒜、樹仔菜、薄荷、豆干碎等加工烹調,煮成湯水,然後加上米飯、芫荽、青蔥等而成。
一個“人日”節日,有廣府人的魚生粥、客家人的擂茶、福建人的面線蛋、最特別的是北馬福建峇峇娘惹的“生魚”(魷魚操),融合了本地食物的特色,形成本土化的應節食品,顯現了我們文化的多姿多彩啊!
檳城民俗專家謝清祥說,檳城福建人在人日吃“生魚”(chae hoo),也叫“魷魚操”(jiu hoo chiau)。古代福建習俗在人日是吃“生菜”的,南來到檳城的福建漳州人(包括峇峇娘惹),就將吃“生菜”演變為本地化的“生魚”,因為魷魚操裡也有生吃的菜,如萵仔菜、望光及黃瓜。也因為裡面有涮過的魷魚,故也稱為“生魚”,不過生魚是小販們的叫法,真正是叫做“魷魚操”。
生魚是以魷魚(涮)、海蜇(涮)、蝦炸(蝦餅)、老鼠炸(一種以面粉煎炸的食品,內有韭菜、豆芽等)、萵仔菜(生)、望光(生。或叫番葛、沙葛,華語稱為蕪菁)、黃瓜(生)、豆芽(有的不放),基本上沒有豆干炸,不過市場上小販們售賣的就有。淋上一種特制的辣椒醬汁,就這樣“操”(福建話。即攪拌)來吃,故稱魷魚操。醬汁是以辣椒、番薯、黃姜煮成,加上花生碎及芝麻粒,類似沙爹醬,卻不是沙爹醬。
他說,魷魚操採用涮過的海鮮,炸過的餅塊,還有生的蔬菜類,當今小販們賣的生魚,與魷魚操不一樣的,主要少了魷魚、海蜇等物。以前在檳城大街小巷賣“生魚”的小販,以潮州人為主,他們以刀在砧板上敲剁,發出“朵朵朵……”的聲響,大家就知道是賣生魚的小販來了。當聽到“嘟嘟嘟……”的敲竹板聲音,就知道賣雲吞面的小販來了。當聽到“鐺鐺鐺……”的瓷湯匙和瓷碗互相敲擊的聲音時,那肯定是賣福州冬粉魚丸來了。如今檳城市場上華人小販售賣的生魚,完全沒有魷魚,但又稱為“生魚”,不知緣由者,總感到費解。
他指出,其實一切的源頭來自印尼小食“gadoh-gadoh”,華人娘惹將之吸收再變化為魷魚操,華人小販又再演變為生魚,印度小販則轉變為“巴士目”(Pasembur),名異實同。如今年初七吃生魚之俗,在北馬已經煙消雲散。
傳統上,福建閩南地方在人日是吃甚麼美食的呢?劉浩然著《閩南僑鄉風情錄》裡關於閩南人在正月初七人日,是煮一鍋美味的線面(面線),滲入肉丸子、炸排骨、魚丸、香菇、蝦米等佐料,再加上各一粒煮熟剝殼的鴨蛋和雞蛋,傳統風俗有“一雞一鴨,吃到一百(歲)”之說,人日吃線面雞鴨蛋,宛如一般普通人家做生日吃雞蛋鴨蛋一樣,其差別是一人生日和眾人生日而已。
人日在閩南社會被視為“眾人生”,即是眾人生日的意思。而在福建晉江地區,人日吃線面雞鴨蛋的風俗,還得加進幾塊甜煎粿,鹹線面滲進甜煎粿,味道十分獨特了。
原來中國閩南地區在人日是吃面線雞鴨蛋,就如做生日一樣,蓋因人日被視為“眾人的生日”,所以才有了享用與生日同類的面線蛋。
另外,砂拉越及西馬的廣東河婆客家人在人日以吃“擂茶”為主,擂茶以蝦米、花生、芝麻、茶葉、苦力心、芥蘭、菜心、生菜、毛豆(烏龜豆)、青蒜、樹仔菜、薄荷、豆干碎等加工烹調,煮成湯水,然後加上米飯、芫荽、青蔥等而成。
一個“人日”節日,有廣府人的魚生粥、客家人的擂茶、福建人的面線蛋、最特別的是北馬福建峇峇娘惹的“生魚”(魷魚操),融合了本地食物的特色,形成本土化的應節食品,顯現了我們文化的多姿多彩啊!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圖/文:李永球。(2014.02.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