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Bo Hood‧Celaka

Bo Hood‧Celaka

檳城武吉牛汝莪國會議席補選,朝野候選人互相譏諷,候選人以福建話笑稱對手“bo hood”,卻引起一場針鋒相對相互攻擊的小風波。
福建話的bo hood即為“無核”,它屬於比較斯文的說法,原詞是“無卵核”(bo lan hood)。所謂無卵核,即為“無睪丸”,但其義卻是指人“沒種”、“沒膽量”、“沒骨氣”。
因此,候選人說的“bo hood”是指對手沒膽量,不應該被解釋為“無後代的種”。根據華語詞典的闡釋,“種”有多義,其中一義是指“膽量或骨氣”。所以當對手回應:“如果我bo hood,那我的兩個兒子和孫子從何而來?”就顯得文不對題,答非所問了。
指人沒種沒膽量,福建話也可說成“無卵脬”(bo lan pa)。卵核和卵脬的分別是前者是睪丸,後者乃陰囊,卵核(睪丸)就是橢圓形的兩粒蛋蛋,卵脬(陰囊)即是包藏睪丸的外層囊狀物。民間社會裡,人們多數喜歡採用卵脬,卵核比較少說的,甚至將“卵脬”當做整個睪丸和陰囊的組織來解釋了。
北馬福建話裡,“核”除了有卵核(睪丸)之義,榴槤果肉的量詞亦稱為“核”,比如一個榴槤果肉就叫做“一核”,榴槤果肉裡的堅硬種子也叫“核”。有一種榴槤其種子細小干癟,但果肉豐滿,是人們所喜愛吃到的,像這種種子,福建話就叫做“蛀籽”(chew chee)或蛀核(chew hood)。近年檳城有一種“蛀籽”新品種榴槤,果肉豐滿但種子細小,就跟“無卵核”一般模樣,因此它被以一位被指“無核”的政治人物名字來命名而流傳於世。
檳城州議員雷爾在州議會裡針對巫統領袖發表celaka,結果引起軒然大波,抗議示威此起彼落。
雷爾事後澄清說他的意思是表達如英語的damn it(該死的),並無他義。根據《馬來語大詞典》celaka條目解釋,其義有倒霉、不幸、災禍、糟糕、該死的、討厭的等等。
在華人民間裡,celaka乃一個很普遍的詞彙,老一輩的經常會以它來罵人。福建話借用成為“舌力甲”。根據國外一些學者的研究,有人認為馬來語的celaka原本源自福建話的“食力”(表示情況厲害或嚴重),但出口成馬來詞彙celaka,再反入口則變成“舌力甲”。福建話的舌力甲含有糟糕、不幸等義。例如:“舌力甲(糟糕),我忘了帶鎖匙出門”;“真是舌力甲(不幸),卡會(才會)遇到這種衰人”。
舌力甲在華社民間極為普遍,經常會聽到人家以它來罵人或自嘆倒霉,我也喜歡採用“舌力甲”。不過畢竟它屬於貶義詞,不是任何人都喜歡或可以接受,所以還是得看情況或對象而採用之,以避免引起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一位年輕女性朋友,經常在我採用舌力甲後,就隨著念出本地福建順口溜(民謠)來娛樂我:“舌力甲,馬六甲,一隻雞,一隻鴨,汝爸鉸摩達(你爸剪光頭),汝媽無舒甲(你媽不喜歡)。”
也不知她從何處學來的,極為押韻又趣味,而且福建話混雜馬來話,充滿著本土特色的本地創作。
後來才知道原有的順口溜是:“新加坡,馬六甲,一隻雞,一隻鴨,汝爸鉸摩達,汝媽無舒甲”。“新加坡”怎麼會被改為“舌力甲”呢?令我想不透了,耐人尋味啊!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14.06.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