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里島的風俗
來到峇里島不看當地的民族舞蹈,就有買櫝還珠之遺憾了。還有他們的現代建築,是否也有著古代的水準呢?
峇里島每晚都有民族舞蹈表演,一些舞蹈表演多年了依然不衰,可見當地旅遊業發達,遊客眾多才會使到文化表演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仔細觀看之下,他們的民族舞蹈與印度舞蹈極為相似,尤其是雙腳敞開成平線之際。咯咋舞(Kecakdance)原是宗教的祭神舞蹈,少女在合唱及祈求神明扶助的禱詞下,進入“跳神”的狀態,後被編成舞劇。來到烏魯瓦圖神廟觀看咯咋舞,觀眾席全爆滿,大家面對著大海,這時候夕陽開始下沉,舞劇在眾多男性演員口中發出“咯咋”等聲音及動作之下掀起了序曲,故事摘錄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講述一位王子打獵時,其王妃被魔王搶奪而去,王子在猴神等協助下,終於戰勝魔王,把王妃救回圓滿大結局。故事曲折,舞劇編排得緊湊生動,全場完全沒有樂器伴奏,只有男演員口中發出的聲音來伴樂。
峇里人民抗戰紀念館,是一座現代的石雕建築物,耗時十餘年完成,建於1987年,2003年6月竣工開幕。那是紀念峇里民族英雄爭取獨立與脫離殖民地統治的抗爭歷史,以及宣揚宗教文化兼民族團結之意義。我頗為欣賞其建築,宏偉堂皇,石雕精緻雖然略遜古代工藝,但還算不錯的。
整座紀念館就是一座精美的石雕藝術巨作,充滿印度教神話色彩,館內設有水池,步上樓上展廳,以圓形連接方式的圖象文字介紹峇里島的歷史文化,從古早的原始時代,到印度教傳播的發達興盛時期,直至19世紀中葉荷蘭人的侵佔,島民多年頑抗荷蘭軍兵而壯烈犧牲的史蹟,以及二次大戰受到日本的佔領,和平後又與荷蘭人展開獨立戰爭,最後獲得勝利的可歌可泣壯烈史實。
紀念館頂部可供遊客走出觀賞峇里島的美麗風景,總之,它是峇里島的現代石雕代表建築,值得參觀一番。
為了展示峇里島對各宗教的包容與尊重,當地政府特地將五大宗教集合在一起,即伊斯蘭教、天主教、佛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的教堂連接式建在一起,這個兼容的宗教中心祭祀場所,成為當地印度教政府引以為豪的特徵。
峇里島的傳統房頂都不用屋瓦,而是植物的葉子做成的,有兩種,一種是厚厚褐色的茅草房頂,一種是“謝莪”樹葉做成的,呈現黑色厚厚一層。這些房頂隔熱效果極佳。可惜不耐用。
婚喪習俗方面,都得選擇好日子才可進行。喪禮盛行火化,出殯日得擇定好日子,可能只是停喪兩三天,也可能是兩三個星期不等,有樂隊送行出殯。基於停喪多日,通常遺體都得打防腐劑,倘若逝世於醫院,就從腳指切破,打進“福爾馬林”,再用布包裹遺體。每個鄉村均有一塊土地供土葬,土葬比火化便宜多了,一般土葬是窮人,不然就是意外死亡或自殺者,後兩者不允許火化,但印度教是提倡火化的,即使土葬了,在若干年後還得挖墓撿骨火化。火化的骨灰均撒進大海裡去。
峇里島經常可見到不同的廟宇在舉行祭祀活動,我參觀了一個熱鬧的廟會,只見人們結隊穿著傳統服裝,手持或頭頂著各種祭品,包括一隻雞、一隻鴨和一隻小豬,這3隻動物將會被殺來祭祀。在鼓樂及法師誦經祝禱下,人們跟著繞圈子,有吹響法螺者、搖動銅鈴者(5個銅鈴連在一起,搖動起來5個一起響),還有波浪鼓以及竹竿敲擊樂,熱鬧洋溢。峇里島的民俗就是這般的灑脫不束縛啊!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圗文:李永球‧(2014.12.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