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峇峇人祭祖风俗
唐君(名字不愿公开。1986年生)祖籍福建漳州城,是槟城年轻的峇峇第六代后裔。他对于峇峇文化十分兴趣,做了些口述调查将资料收集下来。我在网上认识到他后,经过交流,决定对他做专访,今天就谈谈槟城峇峇人的祭祖习俗。
峇峇人在大节日或忌日之前一晚,得向祖先神主摆上一碟糕粿及六杯茶,并烧香往门外禀告祖先,请他们明天来吃饭。翌日也烧香请门神迎接祖先进门。
峇峇祭祖会准备丰富的饭菜,通常是十二碗菜肴,有猪肉、鸡、海鲜、蔬菜等,一定会有鱿鱼炒(以望光、鱿鱼等炒成。望光又叫番葛、沙葛,华语通称芜菁),其中会有两碗汤如咸菜鸭汤和猪肚汤(如果是六碗菜肴,就只有一碗汤),菜肴有辣的,也有不辣的。饭必须十二小碗,装成高耸状,极为美观。箸(筷子)十二双,调羹(汤匙)十二枝逐一摆在豆油小碟上,酒茶各十二杯。份量方面可以依据家里人口或删减为半副(即每一样采用六个)。每一碗菜肴上布置一根切花的小段青葱,如果是祭拜新亡的先人,则不用青葱,而是一小截竹叶,直到做“三年”(廿四个月)后,才改用青葱。
牲礼一副,鸡、鸭(或可用鱼)猪(如是烧肉就要有四枝骨之量),还有炒面,炒米粉等。糕粿方面一定要有草龟(或叫芋草龟,呈褐灰色,咸馅)、发粿(黑糖棕色的,或白色上面染彩色。切成块状),不用草龟可以用青龟(青色的红龟),其他如粿哥芝、米糕或木薯粿等等。祭祖不用红龟和红发粿,那是祭祀神明用的。水果一定要有香蕉(Pisang Raja),其他如黄梨、橙、苹果等通通摆在一个大盘里。一切祭品均采用双数,如二、四、六、八、十、十二不等,不用单数,比如采用六道菜肴,四样糕粿、四种水果等等。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碗青葱水(以热水冲进内有青葱的碗里),在焚化纸钱时,青葱水洒在纸钱外围成圆圈,然后将青葱折为两段放进纸钱里烧之。将葱水绕洒圆圈围住纸钱,含意是不让孤魂野鬼来抢夺这些纸钱,那是烧给自家先人的。
还必须准备洗手水一盆。以前是一个瓷面盆内放一桶清水,旁挂一条手帕,将面盆摆在祭桌旁的矮凳上。如今是以一瓶清水,再加一个盘子上面放手帕,这些是供先人洗涤用的。设使先人有食槟榔的习惯,祭品还得准备佬叶饯(即槟榔,擦上石膏包裹起来)、烟叶等等。峇峇娘惹受到本土文化影响极大,他们均是以手抓饭吃,所以就得准备洗手水给他们了。
峇峇祭祖也看季节,全年不同节日会有不同的祭品。比如新年(年除夕)的祭祖,不采用糕粿,全以年饼代替,如粿加必(鸡蛋卷)、粿芒吉、粿浮汝(鸡蛋糕)等等;水果除了香蕉,也有年柑。清明节除了草龟、发粿外,尚有粿哥芝、米糕等,另有一种重要的祭品——薄饼。中元节更不一样,除了草龟、发粿,还有打拜粿(马来糕粿,经过发酵而有酒精)、摩诃粿等,水果一律采用本地的水果。所以从糕粿或水果方面,一眼就知道那是什么节日了。
峇峇祭祖极为讲究,装祭品采用的是“峇迪”(青花)瓷器,摆设必须整齐。唐君说,长辈们告诉他,祭祖就当祖先活着般来对待,煮他们喜欢的食物,也卜杯问祖先有来吃吗?后又卜杯问吃饱、欢喜(高兴)吗?卜到圣杯才烧纸钱(银多金少,折成长条状,两端折翘角。守丧期内不折翘角)
峇峇人不仅保留了传统,儒家“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啊!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14.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