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兩成小村夕陽斜


兩成小村夕陽斜



兩成的主要商業街道,如今夕陽斜照。(圖:李永球)

福德廟。(圖:李永球)

在黃清贊老師陪同下,我們來到了甘榜兩成(也叫兩成園,Liang Seng Estate)。兩成是甚麼地方?這個就得聽我說來。
從太平往北走,到了北霹靂新板恩拔左轉大約數十公里,再轉右進入一條極小且兩輛車都無法通過的道路,就抵達一個小村落——兩成。它屬於霹靂峇眼色海區內,兩地距離僅約3里路。這裡是個農業區,靠近瓜拉牛拉及瓜拉古樓。居民均為華人,幾乎是祖籍潮州,又以潮州之潮陽和普寧為多,且多為陳林二姓。專訪了當地居民,他們說兩成地名取自兩棵榕樹,一棵在萬福興園,一棵在兩成福德廟前,兩棵均被砍掉了。潮州話把榕樹稱為“成樹”,故稱。
居民許甲強(73歲)說,以前這裡是個甘蔗園,最早的園主是福建人江福,故稱“江福園”。江福園沒種甘蔗後,紅毛人峇色(Baser)就將大片土地拿去,改種橡膠樹,此地改稱峇色園。1941年12月底,日本南侵馬來亞,有一批潮州人為了避難而來到峇色園深處落腳,嗣後將地名改為“兩成”,並以種菜為生。和平後英政府回到馬來亞,誰料紅毛園主欲將他們驅趕走,但他們不願離開,因而向英政府申請土地擁有權,經過怡保華人事務官周文彬的協助,英政府和園主同意後,以一依格100元售賣給他們,昔年他們均很窮,是向親友借錢才有本事買下園地。
日據時代,這裡乃抗日軍根據地,日軍曾經來圍剿。和平後也是馬共的活躍點,1959年馬共中委楊科(獨眼科)逃到此處治病,被軍方偽裝的菜農開鎗射死。
由於馬共的猖狂,當時居民與英政府召開會議,都有辜卡兵來站崗保護。五六十年代,勞工黨在這裡十分興盛,隨後是馬華公會的成立並延續迄今。此外,會黨在這裡也有一定的勢力。

許甲強與黃清贊。(圖:李永球)

居民們在休閒涼亭喝茶聊天。(圖:李永球)

福德廟乃唯一的公立華人廟宇。此外,政府建有民眾會堂、醫療所,以前尚有數位護士駐診,當今則沒了。至於華人商店,以前有五六間咖啡店和雜貨店兼賣菜,以及兩間理髮店。尚有“菜車”小販來賣魚菜等物品,現在商店關閉,尚有一間新合發雜貨店(以前兼做咖啡店)在經營,但半休息半營業。菜車也不再來做生意。新合發東主陳海清,也是村長。
許甲強指出,兩成居民多數是小園主,以前約有兩百多戶人家,清一色華裔。隨著年輕人外流城市發展,如今僅剩五六十戶,而且每戶人家只有一兩個人居住而已。現在引進了外勞到此工作,外勞逐漸多了起來。古早時無水無電,居民都得到峇眼色海買自來水喝。上世紀70年代,在上議員李萊生的協助下,政府安裝了水管駁接到村子裡,終於有了水供,至於電流,則在80年代底才有。本來這裡陸路不通,居民乘船從水路到峇眼色海等地方購物,70年代才開闢了一條陸路與外地接通。
早期兩成的居民種植蔬菜、椰子、可可、油棕等為主,如今以柚子、柑及紅毛榴槤等為主要農作物。兩成居民嚴重外流,幾乎一半是移民到金馬侖去。
兩成是個窮鄉僻壤的小村落,小到連一條像樣的商業街道都找不著,商店都是在自家裡營業的。主要的商業地點是福德廟前的地方,早期也是菜車賣菜之處。
旁邊有間咖啡店已關閉,房屋坍塌,如今商業氣息全消失。居民們在福德廟前搭起一座小亞答亭子,曰“休閒涼亭”,備有電視機和茶具等,人們經常會到此喝茶閒談。
兩成是個極小的村子,每年農曆十月初九,福德廟謝神演酬神戲,外地村民回村祭祀,那是最熱鬧的日子。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文/圖:李永球‧(2014.09.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