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印度教的最後堡壘

印度教的最後堡壘

善信們穿紗籠戴頭巾,每天都得祭祀。(圗:李永球)
峇里島處處可見到的“神幡”。(圗:李永球)
峇里島的印度教廟宇石雕十分精美。(圗:李永球)

東南亞的歷史文化離不開印度,可以說,整個東南亞文化,無論是衣食住行等,均受到印度文化巨大的影響。至於宗教更是不在話下了。
最早傳播到東南亞的是印度教(婆羅門教),當佛教隨後傳播東南亞時,印度教就被佛教取代。
當伊斯蘭教從中東傳播東南亞時,佛教的一些地盤紛紛被前者取而代之。最後傳播東南亞的世界性宗教是基督教,它也佔據一些地區。如今信仰佛教的國家均在東南亞北部,伊斯蘭教則在南部,至於基督教則分散在東部和南部等地。印度教呢?僅剩的最後一個堡壘,即是印尼的峇里島!
印度教傳入峇里島已經有1600年的歷史,不僅歷史久遠,且形成了特有的宗教色彩,當地的印度教不僅與本土原有的古老傳統信仰融合,也融入一些中華民俗,成為峇里島印度教的特色,雖然同屬印度教,卻不慶祝大寶森節和屠妖節,而且有一部份信徒是吃牛肉的,印度教嚴禁穿鞋入廟或進行宗教儀式,但峇里島的印度教徒很多時候都穿鞋進行儀式。可見其印度教與印度原鄉不盡相同了。
峇里島居民約400萬,90%信仰印度教。每天晨昏,人們都忙於祭祀,只見以葉子做成的小盤盛了祭品,如米飯(黃白兩色)、餅乾、糖果、花、香草葉絲等,再供奉咖啡(不是每個祭祀處都有奉咖啡)及線香,到各處的路口,樓梯、門口、神龕及灶頭等處,膜拜一番,灑聖水等等。連他們的汽車和摩哆,也有供奉一份祭品,汽車則擺在車子裡,摩哆多數系綁在鏡子柄上或塞進車牌的隙縫間,這樣可以保庇駕駛平安。
每個住家外均有自己家的石雕神龕,神龕上少有神像的。街道上住家外,到處矗立一枝枝的竹竿Penjor,那是答謝神恩之聖物,姑且譯作“神幡”吧。它以竹子裝飾上椰子葉和稻子等物,充滿藝術風味。微風徐來,神幡穗子隨風飄搖,婀娜多姿的模樣,宛如美妙的飛天在空中飛舞。
整個峇里島就是一座藝術宮殿,到處可見到石雕或木雕。那些古老堂皇的印度教廟堂,更是令人驚嘆的一座座藝術殿堂!
聖泉寺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962年,聖泉自地下聖池不停湧出,流到外面的池中,許多善信及遊客進入池中沐浴,據說可消災解難。
象洞的歷史頗久,是唯一的石窟寺廟,有個小石窟,裡面有些古老的神像,外面有聖泉池,後面有佛教寺廟的遺蹟等等。
布沙基母廟裡的華人廟宇(神龕)。(圗:李永球)
華人神廟“保安宮”裡的印度教廟宇(神龕)。(圗:李永球)

海神廟也是觀光客必到之處,當然最大的母廟(布沙基)是必須前往參觀之處。這裡信徒極多,大大小小的廟宇矗立各處,最高神格的廟宇有十一層的屋簷。往高處爬上可以到達最高的神廟,雕刻精美的石雕,背後遠處有一座活火山。在此設立了兩座華人廟宇(其實應該是神龕),都不設神像,但有印度教石神像立於前,也有華人的香爐及化寶(金紙)爐,佈置以華人的紅色、紅燈,紅流蘇涼傘(當地印度教的涼傘是黃白兩色)。可見印度教的包容心很大,不排斥華人宗教。
峇里島的華裔約有8萬人左右,多信仰道教及民間信仰,從印尼峇眼亞比遷徙到此生活的華裔,興建了保安宮,主神是中壇元帥。
華裔對於印度教也很包容,在宮廟裡設有一座印度教的廟宇(神龕)。每逢初一十五,除了華裔到宮裡參拜,當地印度教徒的土著同胞也會到來燒香膜拜。
道教與印度教都有著很大的包容性,且很尊重其他宗教,因為這樣,我對這兩個宗教是非常尊重敬佩的,如果你也認同,就給它們一個贊吧!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圗文:李永球‧(2014.12.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