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哩飯‧絲丁魚
印尼峇眼亞比有多種食物和小食,今天就介紹給大家。當地餐廳極少,幾乎是找不到一間具有水準的,咖啡店則多,至於家庭式的食店更是多得不勝枚舉。可以這麼說,這裡是傳統漁村經濟型市鎮,不可能有大餐廳,而且福建人居多的地方,通常餐廳會較少的。
小食方面,具有特色的有:咖哩飯、雲吞麵、咖哩米粉、肉粽、炒粿條等等。在北馬地區,“吃咖哩飯”有坐牢之隱喻。但在這裡吃咖哩飯,卻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享受,雞蛋加上幾片豬肉,淋上咖哩汁,再配上辣椒醬,就是豐富的一餐了。雲吞麵由客家人帶進峇眼亞比,福建話稱為“banthan mee”,其發音與北馬福建話極為接近。雲吞麵配料為叉燒、菜心及油蔥,面呈白色,不加黑醬油,類似砂拉越客家“哥羅面”,其實福建閩南的雲吞麵叫做“扁食麵(拌麵)”,也是白色的。當地土著同胞也懂得售賣雲吞麵,其印尼文招牌寫著“pangsit mie ayam(扁食雞面)”,通稱“mie ayam(雞面)”。所謂pangsit,即是借自福建話的“扁食”(餛飩)。
飲料方面,咖啡店或食店裡售賣的只有咖啡和茶(西洋茶),中國茶等其他沖泡飲品一概全無。飲料叫法與馬新不一樣,這裡以咖啡為例:我們的咖啡烏,他們叫做咖啡;我們的咖啡(加奶),他們稱為咖啡牛奶;我們的咖啡冰,他們說成咖啡冷;我們的咖啡kosong(無糖咖啡),他們則是咖啡dong。至於涼茶飲料,他們不是大鍋煮成,而是即沖小包裝的。
糕餅方面,HH糕餅店是一家傳統福建糕餅店,售賣的糕餅琳瑯滿目,諸如香餅(馬蹄酥)、貢糖、糕仔、嘴口酥、胖餅、福建月餅、麵茶粉、椰糖等等,剛好遇到燒王船節慶,老闆忙到無暇接受訪問。
我在路邊看到一攤手推輪車在售賣“tapake(打巴粿)”,現做現賣,令我驚喜萬分,曾經在本欄介紹過北馬及東海岸“豆包仔粿”,檳城變音為“打巴仔粿”,打巴的發音與峇眼亞比的“tapa”一致,實在耐人尋味。當地與檳城皆出現豆包(taupau)變音為打巴(tapa)的情況,看來是有其原因。人們排隊等著購買,只見女攤主在忙著以糯米糍(糯米磨成之米漿)在包裹餡料,共有3種餡料,即綠豆、花生及椰絲。傳統的豆包仔粿是以綠豆炒成半甜鹹的“咸餡”,但這裡只有甜的綠豆餡,包好了的糕也沒搓成圓形,完全沒加工就直接下鍋蒸了。男攤主負責蒸,只見鍋底放了許多香草葉,蒸熟馬上賣,一個售價3000元(大約馬幣90仙),價格顯然較我國貴。我買了幾個來嘗嘗,還不錯的,只是少了古早味。
適逢燒王船節慶,這裡的食物十分暢銷,生意興旺,我們在一間家庭式的餐廳吃飯,也要等得很辛苦。其中有一道菜餚,是絲丁(福建音see teng,也有寫成“時定”等)魚。
我國也有絲丁魚,它不是名貴之魚,通常漁民將之曬成鹹魚,極少見到在巴剎裡售賣。由於其肉及骨頭極為柔軟,通常在烹煮時魚肉極易散化,不容易烹煮,所以不是人們所喜愛的魚類。絲丁魚肉入口柔軟,一些人也不喜歡,因此它在市場上銷路不廣。
但喜歡絲丁魚者則會著迷,我就很喜歡其柔軟之魚肉,通常我以煎炸方式來處理,不過必須先滾上麵粉等來煎,不然魚肉散到所剩無幾。一些人則煮成湯,峇眼亞比人擅於炒或煮咖哩。我們點了咖哩絲丁魚,我極為佩服其肉沒散掉,一條條完整呈現出來,真的太棒了。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图文:李永球‧(2014.07.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