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蘭丹的拜天公
年初九是玉皇上帝聖誕之日,年初八當天我趕赴吉蘭丹哥打峇魯,為了觀看當地拜天公的習俗。初八晚上即初九子夜,人們開始祭拜天公。但在家門口祭祀者少,多數擁往神廟膜拜。
在朋友介紹下,走訪了蘇福申家,他全家正在拜天公,他是霹靂太平人,1966年移居哥打峇魯從商。他說那時候極少人是在家拜天公的,多數是到廟裡去拜,直到後來從外州移居到這裡的福建人多起來,才見到在家裡拜天公者多了。當地的黃博諄也說,之前多數居民是到神廟膜拜天公,那時候在家膜拜者僅為少數福建人及福建興化人。
為何丹州華人選擇到廟裡拜天公,而不是在家門口膜拜呢?原因有點復雜,除了是長期形成的習慣之外,有一個原因據說是以前有些人群對於祭品中有豬肉而反感,因此拋擲石頭導致人們不願在家膜拜。可是近十余年來情況大不同,友族同胞對於這些都包容對待,甚至會采摘甘蔗來賣給華人拜天公。
蘇福申家裡拜天公的祭品與方式接近西馬太平,姑且按下不提。我又趕往華光廟及200年歷史之鎮興宮,觀看人們在廟裡拜天公的情況。在這裡終於看到吉蘭丹本地特色的祭祀方式了。
祭品方面,除了各種水果,還有面線、蜜餞、紅棗龍眼茶、素料、三牲(豬、雞、魷魚干)、菜碗(十二道菜肴,包括一碗飯)、酒茶、糕粿、西式蛋糕等等。主桌特高,上面有個天公座,桌旁綁一對甘蔗,上面掛著篙錢(或叫長錢)及一串以金紙折成類似香蕉果的紙錢。至於糕粿,有發粿(本地發粿與北馬不同,其實就是北馬的碗糕)、壽桃、壽龜、紅龜、紅聖、紅圓、黃姜飯。
其紅圓極為特別,是6粒連成圓形,也有5粒(4粒在下,1粒在上),後來在實令協天宮看到有4粒(下面3粒,上面1粒)。北馬紅圓的量詞是“粒”,吉蘭丹紅圓的量詞則為“葩”(福建音:pa。詞義相當於華語的“盞”)。這個量詞很多人都不懂了,我是多年前做田調時,老人家告訴我的。到底一葩紅圓是6粒、還是5粒或4粒呢?多年前我向太平已故溫鑽華女士調查時,她說是4粒,而且最上面那粒必須捏個三角形。這種“一葩葩”的紅圓只在吉蘭丹看到,其他地方有嗎?其實北馬太平還可見到,不過是在結婚前夕拜天公時才會用到。
至於黃姜飯,吉蘭丹也叫“浮蓮蒂”(福建話借自馬來話“pulut inti),成份為糯米、黃姜及椰漿,用於膜拜分兩種,一種是上面有椰絲(以黑糖或白糖、紅糖煮成),一種是配葷料如燒雞、咖哩雞。北馬拜天公採用米糕(白色糯米以椰漿及白糖煮成),丹州採用浮蓮蒂(黃姜飯),可見後者受到馬來及泰國風俗的影響。不僅天公誕,平時的初一十五,市面上小販也做浮蓮蒂來售賣,供人們買來祭祀神明。
當夜善信們各自帶了祭品,紛紛擁往鎮興宮膜拜天公,他們也以逆時鐘方向從天公桌下穿過,以祈求保庇平安健康,順利興旺。最後由鎮興宮主席下跪膜拜並主持獻供禮,幾乎每一樣祭品都得呈上給他敬獻,還有3杯酒及3杯茶,酒及茶都3次傾倒在一個上有青草的碟子裡。詢問了負責人,他說這是洗杯子。
其實這是古代的“祼禮”,《周禮》就記載以酒向白茅草傾倒3次,那是以酒及草的香氣灌在地上,以祈求神明降臨來受享祭品,將之闡釋為洗杯就與原義相去甚遠矣!
吉蘭丹的拜天公當然沒西海岸華人聚集地的熱鬧,炮聲煙花也稀少。不過保存了傳統罕見的紅圓葩、菜碗、本土化的黃姜飯以及獻酒灌茅等古俗,那就實在難得了。
在朋友介紹下,走訪了蘇福申家,他全家正在拜天公,他是霹靂太平人,1966年移居哥打峇魯從商。他說那時候極少人是在家拜天公的,多數是到廟裡去拜,直到後來從外州移居到這裡的福建人多起來,才見到在家裡拜天公者多了。當地的黃博諄也說,之前多數居民是到神廟膜拜天公,那時候在家膜拜者僅為少數福建人及福建興化人。
為何丹州華人選擇到廟裡拜天公,而不是在家門口膜拜呢?原因有點復雜,除了是長期形成的習慣之外,有一個原因據說是以前有些人群對於祭品中有豬肉而反感,因此拋擲石頭導致人們不願在家膜拜。可是近十余年來情況大不同,友族同胞對於這些都包容對待,甚至會采摘甘蔗來賣給華人拜天公。
蘇福申家裡拜天公的祭品與方式接近西馬太平,姑且按下不提。我又趕往華光廟及200年歷史之鎮興宮,觀看人們在廟裡拜天公的情況。在這裡終於看到吉蘭丹本地特色的祭祀方式了。
祭品方面,除了各種水果,還有面線、蜜餞、紅棗龍眼茶、素料、三牲(豬、雞、魷魚干)、菜碗(十二道菜肴,包括一碗飯)、酒茶、糕粿、西式蛋糕等等。主桌特高,上面有個天公座,桌旁綁一對甘蔗,上面掛著篙錢(或叫長錢)及一串以金紙折成類似香蕉果的紙錢。至於糕粿,有發粿(本地發粿與北馬不同,其實就是北馬的碗糕)、壽桃、壽龜、紅龜、紅聖、紅圓、黃姜飯。
其紅圓極為特別,是6粒連成圓形,也有5粒(4粒在下,1粒在上),後來在實令協天宮看到有4粒(下面3粒,上面1粒)。北馬紅圓的量詞是“粒”,吉蘭丹紅圓的量詞則為“葩”(福建音:pa。詞義相當於華語的“盞”)。這個量詞很多人都不懂了,我是多年前做田調時,老人家告訴我的。到底一葩紅圓是6粒、還是5粒或4粒呢?多年前我向太平已故溫鑽華女士調查時,她說是4粒,而且最上面那粒必須捏個三角形。這種“一葩葩”的紅圓只在吉蘭丹看到,其他地方有嗎?其實北馬太平還可見到,不過是在結婚前夕拜天公時才會用到。
至於黃姜飯,吉蘭丹也叫“浮蓮蒂”(福建話借自馬來話“pulut inti),成份為糯米、黃姜及椰漿,用於膜拜分兩種,一種是上面有椰絲(以黑糖或白糖、紅糖煮成),一種是配葷料如燒雞、咖哩雞。北馬拜天公採用米糕(白色糯米以椰漿及白糖煮成),丹州採用浮蓮蒂(黃姜飯),可見後者受到馬來及泰國風俗的影響。不僅天公誕,平時的初一十五,市面上小販也做浮蓮蒂來售賣,供人們買來祭祀神明。
當夜善信們各自帶了祭品,紛紛擁往鎮興宮膜拜天公,他們也以逆時鐘方向從天公桌下穿過,以祈求保庇平安健康,順利興旺。最後由鎮興宮主席下跪膜拜並主持獻供禮,幾乎每一樣祭品都得呈上給他敬獻,還有3杯酒及3杯茶,酒及茶都3次傾倒在一個上有青草的碟子裡。詢問了負責人,他說這是洗杯子。
其實這是古代的“祼禮”,《周禮》就記載以酒向白茅草傾倒3次,那是以酒及草的香氣灌在地上,以祈求神明降臨來受享祭品,將之闡釋為洗杯就與原義相去甚遠矣!
吉蘭丹的拜天公當然沒西海岸華人聚集地的熱鬧,炮聲煙花也稀少。不過保存了傳統罕見的紅圓葩、菜碗、本土化的黃姜飯以及獻酒灌茅等古俗,那就實在難得了。
(星洲日报·文化空间·田野行脚。圖文:李永球。2014年2月2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