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山口洋的喪禮
砂拉越古晉溫志堅君有位親戚住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的山口洋(Sinkawang),數年前親戚逝世,他因而赴喪,所見到的場景,他均一一拍照及錄影保存,承蒙他願意與大家分享,於是便採訪他而撰寫本篇。
山口洋人口中約有60%華裔,是印尼最多華裔的地區之一,且以河婆客家人為主,通行著河婆客家的方言與傳統風俗。封棺儀式除了有道士以雄雞血祭符咒外,土工以“達馬油”(dama,樹脂攙煤油搓成粘土狀),黏貼在棺蓋上的四周邊沿,以防止棺內氣體外泄,再請房長(最大的長輩)來主持封釘,共釘下5枝長鐵釘,第五枝“子孫釘”由女婿用牙齒拔起,棺木乃當地鹽木製成的傳統梅花棺。
現場可見到獻祭生豬生羊,晚上祭後搬進廚房煮成粥供賓客飽腹,也煮成許多菜餚,那是給翌日到來送殯的賓客們吃的。當地有互助社,每逢有人逝世,就將廚房用具碗筷等,搬到喪府應用。而鄰居朋友自動義務到來協助烹調工作,男的掌廚,女的幫忙洗菜切菜,完全由他們來處理。孝眷們依然保持傳統,全都坐在棺材邊地上用餐。
晚上道士主持超度法事,首先將棺木移至家門外的五腳基,桌上排滿祭品,諸如三牲、水果、糕粿(白色)等,還有豬內臟,由“網紗油”(豬網油)覆蓋著。一些有剪紙裝飾,極為美觀。道士念出逝者子孫等親戚名字,有在現場就報到,不在者由其他親戚代為報到。女婿持著一把以數種顏色剪紙裝飾的雨傘,站立在一旁,並請來房長主持“點主”(長男跪著背負神主牌位,房長為神主牌點主)。還有就是秤“紙錢”,通過卜杯,不夠再加,直到卜到聖杯為準,然後將這些紙錢火化。
翌日上午出殯,有數位以顏色帽子區分的組長,分別帶了本身小組顏色的帽子,然後向到來送殯的賓客收取“五千盾”,交錢後就領取一頂帽子,組長就在寫滿號碼的簿子上做記錄。溫志堅說,那可能是一頂帽子代表一個家庭吧。沒來者,必須交納7000盾,這些錢均給予喪府。一些富有人家則不收取這些親友交納的款項,直接全部捐給互助社,窮人家則依靠這些款項來維持喪禮開銷。送殯後,帽子得交還給組長。
出殯的鑼鼓是土著敲打,一個打鼓,一個敲鑼,一個推著鑼鼓兩輪車走。道士主持“繞棺”時,孝眷們也在外面左右兩處焚化紙錢。隨後就出殯到山上去了。下葬後道士從墓後“撒五穀”,孝眷們各自打開一塊布接著。
仔細觀看了所有的照片與錄影,發現有一塊很大的紅色銘旌,一直擺在棺木旁邊,出殯時在前導行,也有親友贈送的紅色或藍色挽幛,另有一幅是逝者兄弟餽贈的白色輓聯。孝眷們的孝服與南馬和砂拉越很接近,孝服根據輩分區分顏色,沒穿麻衣,但保留有頭飾,孝男帶黑色巾,中間一塊小麻布,孫男則藍頭巾。至於女性孝眷,則依輩分而戴上不同顏色的蓋頭,棺木尚有一件“新南和睦互助社”的棺被覆蓋著。
經過數天的觀察,溫志堅看到整個社區都來協助喪府處理許多事務,比如華裔和土著都在協助烹調工作,大家也放下家裡的瑣事,到來吃粥。
溫志堅認為,這種互相幫助的和睦互助組織,能夠幫助人們減輕負擔,顯見整個社區的凝聚力非常強,大家團結不分你我。
我則發現當地保留了一些珍貴古俗,如以達馬油封住棺木邊沿防漏氣(這種補漆土防漏氣,福建話稱為“打桶”,已經消失多年)、牙拔子孫釘、輓聯、棺被、生豬生羊獻祭、棺邊吃飯等,這些在我國已經難得一見了。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文:李永球‧(2014.1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