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登嘉樓的喪禮

登嘉樓的喪禮

王锡文正在弯腰进行安葬仪式
登嘉樓州還有在棺內安置七星板。(所有圖均由登嘉樓榮利興公司提供)
登嘉樓保存許多傳統古俗,圖為棺上安置12碗湯圓及12支蜡燭。(圖由登嘉樓榮利興公司提供)

登嘉樓的華人喪禮是怎樣的?來到瓜拉登嘉樓便向當地殯儀業執牛耳者——王錫文做專訪,打個電話過去,王君爽快答應了,約好地方時間見面,經過詳談,真的驚訝這裡還保持如此之傳統特色。登嘉樓以福建及海南人居多數,其他籍貫則少。
王錫文說,登州喪事用的香是採用青腳香,80歲以上才用紅腳香,山頂人就不論歲數,即使百歲也是青腳香。靈前分內外桌,內桌點青腳香,外桌點紅腳香,但山頂(郊區)則一律青腳香。山頂地方人家的喪禮還是保持傳統,市區已經受到現代宗教影響而產生變化,與傳統脫節了。
這裡就談山頂人家的傳統喪禮習俗。喪服的頭飾,孝男戴的是十字草箍,已婚者耳邊有兩粒耳塞,女性孝眷為蓋頭,長孫戴三角帽,藍衣藍褲,手臂戴藍布孝。外孫穿藍衣,褲子隨便,手臂戴藍布加紅布孝,其他親屬戴孝則不嚴格規定。入殮禮時,給逝者飲“金水”(摳金在酒裡),以示逝者是吞金飲酒而亡的好命人,為逝者穿3件衣服,兩件褲子,基本上福建人不穿壽衣。棺內放進七星板,遺體上覆蓋印錢幡,各籍貫逝者都手持扇子(以毛巾包裹),讓他走到熱時可以擦汗搧風,再以黃紙包裹庫錢,頭尾以紅紙條封貼,一大一小的兩包庫錢放在逝者的腋下。然後在棺材上擺上12碗湯圓及12支蜡燭。鐵釘5枝,鐵釘穿上一小塊紅布、藍布及白布,第五枝則釘在左邊或右邊,不取出。以前有“套衫”穿壽衣儀式,由於一些長子已經老邁,在套衫時必須站在桌子上進行,有點危險而取消了。
祭品方面,分內外桌,內桌1碗菜碗(菜餚)、一碗飯、一雙筷子、一支湯匙、一粒麻糍(無餡)、一粒奶頭粿(也叫門頭粿,下鋪香蕉葉。即西海岸的面頭粿)。外桌12碗飯、12碗菜碗(葷素)、12雙筷子、12支湯匙,至於馬義粿(記音。即西海岸的粿哥芝)則內外桌都有。其他尚有發粿、白龜、長條、米糕等等。市區的菜碗從12簡化為3碗。而海南人的飯是搓成“飯粒”共12粒,一粒粒的極似海南雞飯的飯粒。海南人必須有兩隻煎魚(Ikan Keesee)。
多數守喪3天或5天即出殯。山頂完全沒有僧道唸經,只有祭祀。市區則有佛教會、慈濟、真佛宗等佛教助念團來誦經。山頂出殯也沒有鑼鼓樂隊。不用僧道,沒有樂隊,這種形式頗為類似古代儒家的喪禮,與砂拉越的華人喪禮頗為接近。
以前有魂身轎,現在消失了。銘旌俗稱女婿旗,福建人是由女婿贈送,海南人則由海南會館贈送,下款列明會長姓名。福建人供奉逝者肖像照片,海南人供奉銘旌。出殯到山上,有一對寫著“百子千孫”的子孫燈拜祭,再取回家放在靈桌旁,以求添丁之義,壙內必須放進“烏金”(火炭),埋葬完畢才來祭祀後土及逝者。跪拜禮分三跪九叩、一跪三叩及一跪四叩。參與送殯者都獲得一對紅蜡燭,以前拿回家點燃,現在都點燃在墓前樹下。
山頂人家還在家裡安奉靈位,市區全安奉在佛教會裡了。對年(週年)之祭,才燒紙屋(靈屋),並拆除靈桌。
綜合談論登嘉樓的喪禮,山頂地區保留著很傳統的儀式,市區受到現代佛教影響而變樣。尤其最難得的是,七星板及印錢幡還在這裡被保留著,這兩個傳統習俗已經在全國煙消雲散了,竟然於登州還在“苟延殘喘”,可謂是瀕臨絕種的稀有民俗品種!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田野行脚。圖文:李永球‧(2014.04.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