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时的点路灯
在沒有電流的年代,夜晚的城市街道是否一片黝黑?對年輕一代來說,實在難于想像。當時有一種行業──點路燈,這裡專訪李瑞榮(俗名火水,1928年生)老先生,讓他來告訴我們吧!
李先生的父親寶源(1890-1938),于12虛歲(1901年)自中國福建永泰縣南來本邦,落腳于霹靂州的太平市,在新板區務農兼牛車運輸。後來與友人李某合股在太平古打(Jalam Kota)創辦“志成”,經營腳車行業。豈料李某為人狡猾,舞弊吃公司的錢。寶源因此急找上太平及怡保的福建公司(會館),要求為他主持公道,當會館代表來調解,卻遭到李某一問三不知對待,他們因此建議寶源告上法庭。李某賬目不清,眼看官司對其不利,最後願意庭外和解。由他估一個價,誰付錢,“志成”就歸他所有。寶源因此向親友及印度高利貸“債弟仔”借錢,頂下了“志成”。
寶源除了經營腳車業,還出租“大光燈”。這是德國製造的舊式大光燈,與現在的大光燈不一樣,其底部為尖形玻璃燈罩,不能置于地上,必須懸掛。它的亮度高,以煤油為燃料,有手柄供泵氣。
當時,寶源向政府承包了太平市一部分地區的街道點路燈。即古打律、敏律(Jalan Taming Sari)、哥打區(Kota)、新板區(Simpang)及亞三古邦(Assam Kumbang)的路燈共百餘盞。于傍晚時分,開始泵氣點燈,然後以腳車一趟載二盞,往路邊燈柱掛上,這種德國大光燈泵一次可耐很久,一直到翌日天亮才收回。
20世紀20年代末期,太平市區開始有了電流供應,點路燈就慢慢淘汰了。不過,郊區的農村與漁村于50年代方供應電流,在戰前也沒“點路燈”照明這回事(戰後才有),可謂是個“黑暗世界”。50年代有了電流及電路燈,但部分更偏僻沒電流供應的地方,還是靠點燈照明。
至于出租大光燈,則是供人家辦喜、喪事,或神廟慶祝神誕、戲劇表演等用。據李瑞榮先生口述,以前沈常福馬戲團來太平表演時,該團擁有自己的發電機發電,但養象、虎等獸地方,則向其父租大光燈照明,而且贈送兩張入門票予其父。本地蔡長斗在大華戲院(后改為國泰戲院)承包一團台灣歌仔戲表演時,也向其父租大光燈,同樣也贈送了兩張免費票。
還有印裔同胞神廟慶神誕,一次租了幾十盞,除了照明廟宇,一部分用于游街,他們自制一個木架,把大光燈放在頭上木架頂著,十分有趣。還有華人廟宇做酬神戲時,也租下多盞用。當時的租金大盞的1令吉50仙,小盞的75仙。
至于喜喪事,一般租4盞左右。屋內2盞,五腳基1盞,不遠處路口1盞(方便親友的到來)。
寶源于1938年農曆正月初九逝世,當年李老先生方10歲,不懂經營之道,生意就結束了。他尚保存一盞昔年留下來的小盞大光燈,已經不能操作,只當作紀念品,其實它也是一種文物,可以讓現代的人了解古早的大光燈,曾經在黝黯的時代、街頭、角落,發出幽幽的光明,照亮了古人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
今人不見古時燈,然而,古燈也不曾照過今人,古燈今人若流水,逝者如斯夫!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图文:李永球(2004.11.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