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烛与奠桌彩
曾經與大家談過喪事應該用的是什麼香,今天要談的是喪事上所用的蠟燭
在馬六甲及南馬地區,無論閩、客、粵、潮、瓊等籍人,喪事一定用白蠟燭。對客粵籍人來說,死者若逾60歲,才可享用紅蠟燭。而福建人的條件更嚴格,須有五代(虛五代。即死者要有曾孫)方可。客粵人的一對蠟燭須分開擺放,棺前一枝,家門口外一枝。後者是給亡魂照路用的。
在北馬的太平及檳城地區,客粵人不管幾歲死亡,一律用紅燭,這當然不符傳統,喪事尚白,一定要用白燭,除非是年過60歲的“喜喪”。閩潮人的“喜喪”條件更嚴格,所以北馬的閩潮人極少用紅燭,除非百歲的喜喪。
本文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北馬閩潮等籍貫人士于出殯奠祭時(包括超渡法事儀式)所用的多種顏色蠟燭。南馬福建人則沒有這種習俗,他們不是用白燭,就是喜喪採用紅燭兩個種類而已。
先談早期太平的蠟燭用法。最少用三種顏色,最多四色。三色是白色(供帶孝者祭拜時用)、紅色(供親家們及社團代表等外人祭拜時用)、藍色或黃色(夫喪用藍,妻喪用黃)。若是用四色燭,即白、紅、藍、黃,表示夫妻皆亡。三色燭的排列法是白色在前,藍或黃在中,紅燭在後。四色燭的排列法須視現今的死者是夫或妻,如是妻早故,現今為夫亡,排法為白、藍、黃、紅。若是夫早亡,當今是妻喪,即是白、黃、藍、紅。
奠祭時,只有在親家(姻親)們、社團代表及外人祭拜時,才將前面的白燭與後面的紅燭對換,將紅燭排在前以示尊敬外人。全部帶孝者,包括契子、女婿、結拜兄弟都是白燭在前奠拜。
大約在80年代,可能受到北海一帶的影響,太平出現了五色燭,多了青色。根據某些人的解釋,青色代表“孫”一代。在奠拜方面,配合帶孝者所帶之孝的顏色,白、黃、藍、青、紅燭換來換去,令人眼花繚亂。
檳城方面,五色燭僅用于超渡法事儀式上。奠祭方面一般只用三色燭,即白、藍或黃、紅。白燭用於所有帶孝者,女婿除外。男(夫)喪用藍燭,女(妻)喪用黃,女婿祭拜時,若是岳父逝世須以藍燭排在前,岳母亡故則用黃燭在前。親家們、社團代表及外人全用紅燭。由此可見檳城與太平之風俗略有不同。
至於奠桌彩,也叫奠桌圍、桌裙(皆為福建話)。早期的太平及現在的檳城,都只用一種顏色的奠桌彩,即“牛拉”(粗布染“黃土”而成黃褐色)布的奠桌裙。在親家、社團等外人致祭時,須鋪紅地毯還給他們一個“紅”。這些外人也須還禮,按照男或女喪,而把地毯之左邊或右邊一角掀起,露出下面的白布,還給喪家一角“白”(夫妻俱亡折兩角)。意為喪家贈予我(外人)紅,我還喪家一角白,以示尊重喪府。
北海的奠桌彩分牛拉彩與紅彩。現在太平的奠桌彩除了與北海相同外,另一派則分白彩與紅彩。凡帶孝者奠祭時用牛拉或白彩,親家、社團等外人用紅彩,再加上紅燭排在前,紅地毯鋪于地上,一片紅彤彤!連女婿也被當作外人獲此禮遇,的確令人費解?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地的風俗會有不相同之處。然而時下某些對民俗一知半解者,卻“無精假靈”(福建成語義為不懂裝懂)地胡亂編改,倘若改得走樣子不符傳統,肯定讓內行見笑!
華人民俗對于顏色自有它一套嚴格說法。什麼時候?什麼人?什麼節日?什麼風俗?採用什麼顏色?皆馬虎不得。豈可“青睬”,扭曲我們的民俗傳統!
星洲日報·星洲廣場‧田野行腳。圖文:李永球。(04/09/20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