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海南喪禮的祭祀(下)



 

         紙錢方面,最先燒化給祖先,然後才是逝者。燒到差不多要完了,才燒化帶路人的紙錢,若是先燒他們的紙錢,擔心領了紙錢先走一步,不等待帶領逝者回去。帶路人的紙錢必須兩份,一人一份,每人各有一件引路衣,那是古裝無領無袖的工人服。

         紙糊的明器方面,一七燒包袱,內有衣服鞋子。其實每個七都須有衣服,讓逝者每次回家都穿新衣。二七燒皮箱或公事包給男逝者,女逝者燒手提袋。三七、五七、七七等七旬均為燒衣箱,多少個都行,衣箱必須附上扛箱的繩子及木棍。男三女五的大七,就得準備一個衣箱給祖先,裡面有紙錢及十二件衣服與十二雙鞋子,僅此一次是有燒衣箱給祖先。

         逝者生前留下的衣服,每次做七就取出一套他生前穿過的衣褲,放在紙錢上面焚燒給他,以便他來認領。

         若有燒衣箱,就得奉祀“扛箱人”,在門口處擺一長凳,一對凳腳在屋內,另一對凳腳在屋外,祭品有飯、肉、酒等,筷子各有一根,不讓他們快速吃完,不然吃飽就走,不等逝者就先回去。給他們的紙錢也是在最後燒化,也是擔心他們先跑一步。

       “大七”(男三七女五七),女兒得準備衣箱,裡面裝有各種紙糊的日常用品。如碗碟等等,均是燒給逝者。以前柔佛有個海南老先生精通喪俗明器製做,每逢海南人做大七,女兒得糊製許多明器如風扇、碗碟、電視機、涼椅等等,這些明器均寫在一張紙上,在靈前唸給逝者聽再火化。而且衣箱都有紙鎖頭和紙鎖匙,鎖匙焚化在逝者香爐裡,由他全權管理,衣箱則暫時由祖先代管,直到三年祭後才歸還給逝者。老先生逝世後就沒人做了。

         七七(四十九日)祭後“除靈”拆除靈桌,逝者的香爐就“升高”,放在祖先神主牌的附近,無須再每日捧飯。

         百日祭與對年(一年)祭,與做七的祭祀一樣,在前一日傍晚特地再捧飯,通知逝者明日(晚上十二點後)做百日祭,請回家受饗吃飯。再把一些祭品擺在桌上“等七”,十二點才進行祭祀,同樣是祖先一桌,逝者一桌。同樣得祭祀帶路人,扛箱人則視有無衣箱而定,無衣箱可以不祭。糕粿方面比較隨便簡單,不需再蒸大筐的糕及年糕,通常是小糕如海南“意粑”(類似娘惹粿的粿哥芝)、包、發糕等等。

         到了三年祭(僅是24個月,不是36個月),是在逝者逝世的正日進行。時間是早上七八點開始祭祀,不再是晚上半夜膜拜。同樣是設兩個供桌,一桌祭祀祖先,一桌祭祀逝者,祭品與對年祭一樣,必須有衣箱,不再設位祭祀帶路人及扛箱人。因為逝者滿三年,已經成“祖先之神”,可與祖先合爐同祀了。




         三年祭可延聘道士主持,或者孝眷們也可自行處理。先將逝者香爐放在祖先香爐之前,兩個香爐以紅線繫綁著,男兒們一起把逝者香爐的香灰舀三次進祖先香爐裡,再分三次取逝者香爐的線香,每次取一枝插進祖先爐裡,然後卜杯必須出現“陰陽聖”(或三次聖杯)三種杯才算合爐成功,不然繼續重複直到成功為止。三年祭後,由凶轉吉,以後的忌日祭祀逝者,無須再另準備一桌給祖先,因為逝者滿三年已經成為祖先之一,不需要祖先陪同回家了。

         縱觀海南祭禮,保存著儒家“事死如事生”的觀念,通過每天捧飯祭祀如生前一般對待之,逐漸減少捧飯以接受逝者已故的事實。再者,對待逝者宛如一個孩童的新生,必須由祖先照顧陪同,三年成為“祖先之神”,就可以獨立自主。祖先擔心他不會理財,就暫時性代為保管衣箱,三年後才歸還給他。擔心新魂認不得回家的路,則點燭照亮,還有帶路人領回家,對待新魂彷彿一個新生兒似的關懷。華夏文明沒有地獄,也沒有輪迴,生前與家人住在一起,死後是與祖先永遠歡聚在天庭,所以華夏文明最人性化,深具人文關懷。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圖:楊全運。2021年8月25日

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拜好兄弟,必須有什麼祭品?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盂蘭節,民間稱為鬼節。這期間,受到一些墓園集團邀網上講座及媒體訪問。通常會被問及一個問題,祭祀好兄弟必須有什麼祭品?根據民間的說法必須有的是——西瓜。

         潮州與福建人在普度祭拜好兄弟方面,通常會準備西瓜,長輩們說陰間沒瓜果,所以祭祀西瓜給祂們解饞。問明緣由,都說源自《西遊記》裡“劉全進瓜”故事。

         《西遊記》第九至十一章,敘述了劉全進瓜的故事情節。話說一個漁夫與一個樵子,一天在回家途中閒談,漁夫說長安城有個賣卦先生袁守誠算卦很準,他每日送一尾金色鯉,先生就與之卜卦,依方位下網百下百著。豈料談話被巡水夜叉聽到,於是到水晶宮向涇河龍王報告,擔憂水族會因此滅絕。龍王聞言大怒,變為一位白衣秀士到長安成會見袁先生,請他卜天上陰晴事。先生卜卦說明日辰時佈雲,巳時發雷,午時下雨,未時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龍王笑答如果準,就給課金五十兩,若無雨或不按時辰數目,就打破他的門面招牌趕出長安,先生欣然答應。龍王回宮不久,空中出現金衣力士傳玉帝聖旨,命他明日降雨,時辰數目與袁先生判斷毫髮無差,唬得龍王魂飛魄散。其手下鰣軍師獻計,若要贏,只需行雨差了個時辰,少些點數就行。次日龍王果然把時辰挪後一個時辰,雨水三尺零四十點。雨後他又變回秀士直衝卦鋪,把招牌捽碎破口大罵驅趕,先生冷笑地說他違了玉帝敕旨,犯了天條死罪臨頭,這時龍王知道難逃一死,跪下求救其一命。先生說負責處斬的是首相魏徵,得找唐太宗求情。是夜龍王到唐太宗夢裡求救命,太宗聞知是魏徵處斬就答應救他。魏徵當天接到玉帝聖旨明日午時三刻夢斬龍王。翌日,太宗叫來魏徵到宮中下棋,到了午時三刻,魏徵忽然鼾鼾盹睡,夢中離開去斬了龍首。夜晚太宗睡中夢到龍王提著血淋淋的首級高叫:“唐太宗,還我命來,許諾救我,怎麼又宣曹官來斬我……”,此後宮中每晚鬧鬼,太宗一病不起,不久病入膏肓。魏徵寫一信給太宗,謂冥司豐都判官崔珏是他的結拜兄弟,死後今在陰司掌管生死簿,把信交給祂必然會放回陽間。太宗把信籠入袖裡就瞑目而亡。其魂魄來到陰間,忽然有人叫他,此人正是崔珏,這時閻王們來請太宗過去談龍王告狀之事,太宗說出緣由不是不救他,而是魏徵夢中出神斬之。閻王命取生死簿查看太宗壽命,崔判官看到貞觀十三年吃了一驚,偷偷改為三十三年。閻王發現還有二十年陽壽,就差人送太宗回陽間。太宗拜謝說:“朕回陽世,無物可酬謝,惟答瓜果而已”,十閻王喜曰:“我處頗有東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答應回陽後即送來。還陽後,太宗即刻履行諾言出招賢榜,招人進瓜果到陰司裡去。一個叫劉全的均州人,因妻子李翠蓮在門首拔金釵齋僧,劉全罵她不遵婦道,李氏忍氣不過,自縊身亡,撇下一雙年幼兒女。劉全傷心欲絕,情願以死進瓜,揭下皇榜。太宗囑他頭頂一對南瓜,袖帶黃錢,口噙藥物服毒而死。他來到陰司把南瓜代獻給閻王,閻王們稱讚:“好一個有信有德的太宗皇帝”,遂收下了南瓜。也賜劉全夫婦還陽,其妻李氏因屍體已腐,剛好唐太宗御妹陽壽已終,遂借其屍復活,一家歡喜再團圓。




         受到《西遊記》影響,北馬一些人常以西瓜祭祀好兄弟,可是小說裡說的是南瓜,不是西瓜啊!不僅我有這個疑惑,林凱龍著《潮汕古俗》也謂:“只是閻王要的是南瓜的,不知為何改為西瓜” 七月酷熱天氣,西瓜正好可解暑。祭以西瓜也是不錯的變通。

         在東馬沙撈越所見,祭祀好兄弟除了西瓜,也有南瓜、番薯、甜薯、蔬菜等生菜,西馬少見這種生菜類祭品。《西遊記》乃神話小說,小說多非真實,陰曹沒有南瓜也是被虛構出來的。所以好兄弟是否需要拜瓜果類?一切由閣下自己決定吧。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1年8月18日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海南喪禮的祭祀(上)



 

         海南人逝世後一系列的祭禮,雖與其他籍貫華裔大同小異,但也有本身特色。這裡訪問柔佛東甲楊全運先生(祖籍海南省瓊海),詳談海南特別祭禮。

         當出殯安葬畢回家,孝眷們都得抓起飯桌上的剩菜一點來吃。在家安奉靈桌(靈位),每天捧飯三餐(早午晚)直到四十九日,間中一餐不捧,留給子孫們享用。捧飯時,逝者一碗飯一杯酒一雙筷子兩碗菜餚,帶路人兩位,各一碗飯一杯酒一根筷子。拜完燒些紙錢。七日內已出嫁的女兒必須“挽面”(開面,以線拔掉面毛),男兒得去理個髮。頭七(一七)有個風俗叫做“走七”,以前孝眷們是到親戚家,親戚們煮一餐招待之。當今是到外面販攤吃些東西,再買些糕粿回家祭祀逝者,以前的風俗是每次出門都得買手禮回家祭祀。

         逢七旬如一七、二七、三七、五七、七七都得祭祀。四七與六七則看情況,若是高壽逝者,就一個“七”不做,四七或六七選擇一個不祭,較年輕者兩個七都不拜。所謂“男三女五”稱為“大七”,即男逝者是三七最大,拜了三七,四七就不做。女逝者是五七最大,拜了五七,六七就不做。兩個七不做也可以。通常做完七之後,就告訴逝者下一個七是在何時,若下個七不做,也得告訴他,囑咐不需要回來受饗。做七若遇到農曆的初七、十七、廿七日,或是做一七遇到農曆有一的日子,二七遇到有二的日子,三七遇到三,四七遇到四等等,均被認為是好事。海南俗語:“重重疊疊,子孫有食又有穿;重七又重期,子孫有食又好看。”

         每逢做七,在前一日傍晚五點捧飯時就通知逝者,明日(過了晚上十二點就是明天)做七,請回家來吃飯。然後把一些祭品如糕、雞等插上香放在桌上,叫做“等七”,門口外點燃一對蠟燭,那是照亮逝者認出回家之路。以粘米蒸製一大盤(筐)的白水蒸糕,必須切下一角給子孫吃,不讓逝者吃完。雞頭擺向外,表示等逝者回來。雞翅膀與雞腳都不拗進肚子裡,象徵逝者得用腳走回家。

         迨十二點即是一七,把雞拿去斬成小塊,雞頭擺向內,表示逝者已經回來,再與其他煮好的菜餚等祭品、白飯,分別供奉祖先與逝者。祖先一桌祭品,白飯十二碗,酒十二杯,菜餚隨意多少碗都行。逝者這邊祭品差不多一樣,但只是三碗飯三杯酒,一碗飯一杯酒擺正中供逝者。兩碗兩杯擺左右供奉給兩位“帶路人”,他們的筷子各有一根,意思是不讓他們快快吃完,擔心吃完了先離開,就不帶逝者回去。祭品中不可有魚和蔥,蓋因魚有鱗片,蔥好比是草。一七必須有爌豬腿(不要豬蹄),若義子女或侄兒們參與祭祀,多數在大七當天,也是帶來爌豬腳。男三女五的大七,必須有豬頭,那是給帶路人享用的。二七開始,就得供奉年糕(得切下一角),以前是每個兒子都一盤(筐),當今只做一盤。每次做七的年糕都得加厚,年糕象徵田地,一份年糕象徵一份田地,不斷增高增厚,象徵子孫購買的田地愈來愈多。




         裝白飯祭祀先人,只限舀一勺,不可添加。所以活人吃飯必須最少舀兩勺,以示生死有別,一勺飯屬於喪事的冥民俗文化。三年喪期內的祭祀逝者,都得連同祖先一起祭祀,那是因為祖先陪同逝者回家。

         一直祭祀到凌晨三點多才焚化紙錢結束。海南習俗認為“雞啼三聲,鬼跑無路”,故此必須在四點前,即天亮雞啼之前結束祭祀,讓逝者趕得及回去。隨著時代演變,當今許多家庭在子時十二點多就焚化紙錢結束祭祀。二七、三七、五七、七七等七旬祭祀,與二七的祭祀同樣。不過男三七、女五七的大七,則多個豬頭,還有紙製明器較為豐富。

         老一輩海南人說燒衣箱必須哭泣,即送祂回去時才會把衣箱紙錢領走。楊全運的母親就懂得七個七旬的燒衣箱哭喪歌,他要求母親抄寫下來,豈料母親不肯,去年其母逝世,可惜失傳了。他只記得一七哭喪歌:“一七哭來毛蒼蒼,棄我幼年在人間,五更雞啼淚流滿面,枕頭濕了手摸枕邊不見人。”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文:李永球,圖片:楊全運。2021年8月11日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福建民俗裡的“龜”



 

         這一篇來談談福建人的“龜”民俗文化。在各籍貫華裔裡頭,以福建人最崇拜龜。古代華夏文明裡,龜屬於四靈,也是四神獸(二十八宿)。

        《禮記·禮運》:“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龜與麟、鳳、龍同為四靈,其他三種是神獸,唯獨龜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動物。《禮記·曲禮》:“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那是指古代行軍佈置,以畫有東南西北四方神獸的旗幟行軍,前方部隊高舉朱雀大旗;後方部隊高舉玄武(龜蛇)大旗,左邊部隊高舉青龍大旗,右邊部隊高舉白虎大旗,中軍高舉的是畫有北斗七星(招搖)的大旗。這四方四神獸,即東方青龍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共二十八宿。

         龜在福建民俗,具有正負兩極的含義。正面的龜讀音ku,蘊含長壽、神聖的意思,俗云:“龜有千年壽”。負面的龜音kui,通常“烏龜oo-kui”兩個字連用,如做烏龜、烏龜婆。淫業經營者就叫烏龜,老鴇叫做烏龜婆,妻子有外遇的男人也被稱為烏龜。形容妻子有外遇的男子,福建話有句俗語:“頷頸作烏am-kun tsoh-oo”(頸項著黑色),蓋因烏龜的頸項是黑色的,頸著黑色寓意烏龜,所以圍巾盡量不要買黑色的為妙!這是一句老俗話,可惜當今的人都不會了。我是從老一輩口中收集到這句俗語,用於形容妻子紅杏出牆,與戴綠帽同意思。

         福建人承續古文化,極為崇拜龜,在福建民俗裡,可見到許多龜的影子。誕壽婚喪、祭祀喜慶、神誕普度方面,紅龜是一個重要的主角。除此,尚有麵龜、紅片龜(鳳片龜、雲片龜)、芋草龜、十五暝乞龜、龜形墳墓等等。

         所謂麵龜,即將麵粉經過發酵製成。麵龜分兩類,一是橢圓形或枕頭形,沒頭尾四肢,另一是具有頭尾四肢。沒頭尾四肢的,乃從有頭尾四肢演變而來,是麵龜的變種,雖然也叫做麵龜,卻無龜的模樣,也有人叫它做“枕頭龜”。這種麵龜通常用於祭祀神明、祖先、普度及喪禮上,活人的誕辰也是採用它。其上會有“牽字”藝術裝飾。有頭尾四肢的麵龜,也叫“壽龜”、“四腳龜”,僅用於神明聖誕,其上也是有“牽字”裝飾。

         紅片龜乃糕仔粉做成龜的形狀,再以“牽字”藝術裝飾,僅用於神明誕辰。芋草龜則以芋的梗曬乾煮水染色,呈現褐黑色,餡料為綠豆炒胡椒粉和油蔥,味半鹹甜,用於祭祀神明祖先均可。

         中國閩南地區在十五暝(元宵節)有“乞龜”習俗,即向神明乞求壽龜回家吃,以求獲得平安健康興旺發達等意願。劉浩然著《閩南僑鄉風情錄·元宵佳節乞壽龜》:“(閩南各地寺廟)香案桌上,供奉著由米粉或麵粉特意蒸製的大小壽龜,既為供奉神佛,也為準備乞壽龜者提供方便。這些壽龜,既有新供奉的,也有去年乞去,今年又來奉還的……而人們之所以來此乞龜,乃是祈求平安長壽,做生意興旺發財等……”




         十五暝乞龜風俗沒在我國風行,不過卻盛行於一般神廟的神誕日。神廟會在神誕日進行“跋龜”(卜龜、乞龜)儀式,供桌上滿是壽龜,讓信眾以杯珓投跋聖杯,從一對還一對開始投,若沒聖杯就還兩對、四對、八對地倍增……,直到投到聖杯為止。以前跋龜很風行,近年來逐漸式微。

         至於墳墓造型,福建式墳墓多是採用龜形墓。整個造型就是一隻龜,拜桌是龜頭,墓背就是龜殼。那是福建人崇拜北斗的遺風,古代北方玄武宿就是一隻龜,北斗注死,死後歸北,所以就造龜形墳墓。

         龜圖騰在古代中國極受崇拜,在我國各籍貫中卻以福建人最為崇拜龜圖騰文化,龜已經根深蒂固地活在福建人的誕婚壽喪祭祀神誕之中了。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1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