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南道觀續篇

 

823日本欄拙文《南道觀的山上老觀廟》一文,提及大山腳有座南道觀,山上的老觀廟自從搬遷到山腳下後就荒廢,剩下殘垣斷壁與石碑等物。文章刊登後,由於提到該觀碑記裡有怡保龍頭岩開山祖師鍾善坤的捐款記錄,引起龍頭岩現任住持李修芳(瑞芳)道長的關注跟進,於是在龍頭岩與南道觀雙方取得聯繫後,就安排了會面交流,畢竟兩座道觀之間均是屬於廣東客家道教全真派。

在李修芳道長夫婦的安排下,包括黃羅成道長、李裕光、吳高興及我,一行人特地往南道觀在山下的觀廟裡交流。獲得該觀理事們,即主席洪頃峰、副主席楊全和、總務邱河興、財政邱燕芳、理事:楊連振、林升富、董月卿等人熱情接待。

我則趁機調查南道觀的歷史,可惜竟無文字記載下來。而了解歷史的老一輩已故,因此只好向一些懂得過去歷史的人做簡單的口述歷史。


關於開山主住持黃圓初道長的事蹟,已無人知曉,墳墓在何處也不清楚。至於石碑記錄的1972年的廟主邱聯貴,原籍廣東惠州博羅客家人,他擔任廟主之職直到仙逝,逝後由其子邱炳源接任。炳源曾經拜師學習民間法教的符咒,經常為善信們治病驅邪等等,2001年仙逝後,遺孀連賽珠繼承廟主職位。連氏管理到2008年去世,目前乃其子邱河興接手。河興指出,該觀主神太上老君降乩說,南道觀已近一百年歷史,山上老觀廟破損不堪,敕令必須重建山上的南道觀,再搬遷回去山上。理事會獲得太上老君指示後,便開始籌備重建山上老觀之事項,且會盡量保留老觀原有的建築。

有關在哪一年從山上搬遷到山下,這個也沒記錄,根據口述應該是在1976年左右,搬遷到山下後才興建一座簡單的觀廟,兩年後完成,並於1978年舉行晉觀開光典禮。理事們也取出一些老照片分享,幸好當年搬遷時期有拍攝一些珍貴照片,包括山上舊觀的建築,如木板門神、一些灰塑文字圖案等,這些今天已經看不到了。當今新觀在1978年拍攝的照片,也與現今的外貌有所改變,當年的鋅片屋頂上,還加上一層亞答葉,如此可避免漏水及防熱,也使到下雨天時,鋅片不會發出極大的吵聲。


理事們有意把1927年的碑記所記載的眾多捐緣建觀善信們找出來,雖然這些善信都已作古,但他們希望能夠找到其後裔,然後呈上感謝函,感謝彼等先輩的捐獻。他們詢問我能否找到這些後人,這個實在不容易,必須逐一去調查,付出很大的心血有可能會找到一些。

前次在山上發現一個類似墳墓的神位,詢問了邱河興,他說那是拿督公神位,而當今山上放蓄水箱之處,以前是個涼亭,供人爬山後乘涼。至於附近有以大石塊堆砌而成的矮牆,堆成一個不規整的地方。他說是近年才弄出的,不是古代留下的東西,沒作任何用途。

經過一番交流,終於有了一個了解。理事們對於龍頭岩李道長極為尊重,有意組團過去參訪。南道觀與龍頭岩本是兄弟道觀,近百年來失去聯繫,而今重逢,實為佳話。道教在馬來西亞並不是很興盛,一些道觀甚至被人佔去並改為其他宗教的場所。所以保護道教,維護道觀,同胞們人人有責。在此祈願南道觀山上的老觀廟能夠早日開展重建工作,並且順利完成,讓古觀重新發出光彩!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3年11月29日


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沙巴九皇聖誕慶典


 

今年九月初一至初九的九皇大帝聖誕日,特地飛到東馬沙巴州觀看當地慶典。沙巴共有三座九皇神廟,即亞庇南天宮、協天宮及納閩的八仙廟。沙巴許多地方流行客家話,是我國少數盛行客家話的州屬。

亞庇南天宮的香火來自吉隆坡安邦南天宮,於1988年由當地的善信從吉隆坡請來香火供奉。自1989年開始,每年延聘吉隆坡福建高道廖石程道長主持法事。

八月晦日晚上九點,善信們全夥乘坐羅里等車往海邊接神。沙灘上搭起一座棚子供進行請神儀式,大小轎子、舞龍舞獅乩童等。善信們穿著白色衣褲,頭繫三角白巾,在沙灘上點燃香燭跪拜。請到了九皇大帝,善信們及神轎、龍獅、乩童上車回宮,到了南天宮再下車步行進去。另一場請神是初二晚的請元帥。初三、六、九有犒軍及祝壽儀式,由廖道長及乩童主持,有眾多祭品,糕粿類如包(梅菜、花生、黑豆沙等)、饅頭、紅龜、麵龜(壽龜)、麵桃、碗糕粿(發糕)、粽(菜粽與鹼粽)、粿哥芝、九重粿、芋粿、米糕、喜粄、蔴糍等等,餅乾有花生及綠豆兩種餡料。素筵碗有卅六道,聘請專業人士來擺設的卅六道筵碗,美輪美奐,色香味俱全。亦進行祝獻大供,廖道長把供品逐一傳供,傳給大家一起獻供。

最熱鬧是遊境與過火,遊境在初四晚上,所有隊伍集合在體育場,經過政治人物致詞主持後就開始遊境。計有小神轎,大神轎(八座)、花車、舞龍舞獅、客家舞麒麟、乩童,由執事牌及旗幟領頭開道。開始前毛毛細雨,一遊境即下傾盆大雨,數分鐘後雨過天晴直到結束,所到之處,有商店擺設香案膜拜。神轎、舞獅舞龍及麒麟、乩童經過,均會過來行禮,而道長則進行誦經祝禱一番。出巡遊境有個很特別的環節,即隊伍行走的路線,會有人趕著在隊伍抵達之前,在路口地上祭祀,以一對蠟燭、三枝香及一小堆紙錢焚化,這種“拜路口”是祭祀當地的土地、橋頭或河水等神祇,通知祂們神明出巡,必須保護地方安寧無事。南天宮金鼓敲擊法是兩下鼓一下鑼,三次後變調為四下鼓一下鑼。

至於過火,在起火約廿分鐘就開始過火,男女老少都可過,包括抬大小神轎。

特地過去納閩八仙廟三天,初五遊境隊伍與亞庇大同小異,一些神轎進入廟時會有上下或左右抖動的特別動作。隊伍來到市區的福德宮進行儀式,主要的是誦北斗經咒等,採用的是福建話。納閩是福建話地區,細聽下,發現一些音接近潮州話,一些本該文讀卻成為白讀音,聲調也有差異。翌日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延聘泰國南部的法師教導之故,故有著潮州音。犒軍儀式也不同,乃泰南法師所教的形式,由五個人分別犒賞東南西北中央五營兵將。八仙廟的九皇香火請自砂拉越詩巫鳳凰山二霸王廟,大約1986年供奉迄今。其金鼓敲擊法類似檳城,原來是檳城的黃瑞樺所教導。


至於亞庇協天宮的香火,是1983年請自霹靂怡保東天宮,在此廟數個小時,觀看了犒軍儀式等。

初九晚上送九皇,協天宮是把香爐放在一個盒子裡,由兩個人慢慢送到海裡焚燒。南天宮是一艘大紙船,放上許多供品紙錢,由一艘摩托船拖到海上焚化,參與送九皇誕善信近千人。

綜觀沙巴九皇誕儀式,發現盛行雙人小神轎,也有四人神轎。素服有些不同,南天宮內壇人員是黃色,其他菜友一律白色衣褲及頭巾。納閩服裝為泰國款式,圓領短袖對襟,多數不戴頭巾,協天宮則黃頭巾。南天宮的九皇大帝無神像,八仙廟在則有九尊神像。亞庇與納閩遊境都有各處友廟派隊參與,後者甚至有來自砂拉越及汶萊的神廟。由於遊境的路線極長,純靠步行過於遠,於是就靠羅里運載過去,到了點再下車步行。遊境或接送神時,法師會穿上肚兜,很有傳統特色。參與遊境的有一些是信仰西方宗教的原住民同胞。三處神廟的儀式很大差別,蓋因香火來自不同地方,百花齊放反而突顯特色,若是統一就沒什麼特別了。雖然是客家區,但大夥還是喜愛高喊福建話“hengonghuat(興旺發)”。


綜合而言,沙巴的民間信仰及民俗十分薄弱,很多已失傳或沒傳承,必須靠著西馬豐富的傳統民俗來補足。主要是華裔人口不多,一部分又信仰其他宗教之故而導致斷層。近數十年來西馬人傳播過去道教與民間信仰的習俗,民俗文化傳承好轉,獲得人們的喜愛及學習,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另外,一位婦女菜友親口向我說起神奇的真人真事,她說其丈夫乃基督教徒,結婚時在教堂舉行婚禮,婚後六年沒生育。那一年,她決定在九皇聖誕期間參與過火,過火後有受到一點灼傷,但六個月後竟然奇蹟地懷孕,其夫感到不可思議,於是跟著信仰九皇大帝,每年都吃素,穿著白色衣褲參與活動。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3年11月15日

2023年12月1日 星期五

尋找“奉茶”的遺存


 

所謂奉茶,那是古早時的一種仁風善舉風俗。以前的社會,一些神廟、商家或住家,會在門口處擺設一張桌子,上面放一個大茶壺及數個茶杯,還有一盆的清水供洗杯子用,有些設有長凳,這些都是給過路的行人飲茶止渴,歇腳休息。

或許有人認為不需喝別人家的茶,只要到茶樓酒館去喝兩杯,那就不解決了嗎?可是古時候窮人多,當出門往外地去都以腳步行,不捨得坐車,而且古代的交通工具不多,價格也不便宜,為了省錢就用腳行路了。同樣的,為了省錢或身上錢不多(有者甚至是身無分文),路上都不捨得喝茶吃東西,往往自帶饅頭糕餅及以葫蘆裝水,或者什麼都沒帶,渴了就喝溪河之水,灌滿腹肚止渴又止餓,回到家才吃。有些則向住家商店討水喝,通常是討取井水或茶水。於是,一些善長仁翁就在家門口擺設“奉茶”,供路過者飲用。

通常會以“茶岫”(福建話),即藤竹編織的器物,內裝茶壺,有蓋子封頂,裡面設有厚厚的棉布內層,以使到茶壺能夠長時間保溫。蓋因華人都有熱(溫)食的習慣,覺得冷的飲食對身體不好,尤其是茶。若是冬天,冷飲更是受不了,而茶岫就有長時間保溫的功能。

 奉茶習俗在馬來西亞盛行了多年,當年的神廟、會館、宗祠、商店等都有奉茶,一般是設在會所廟堂裡面,僅供會員或香客等人飲用。一些則設在門口外,供路過者飲用。擺設在門口外奉茶的,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過後就逐漸少見,迄今可謂完全消失了。設置在戶內的奉茶同樣的也愈來愈少見,甚至連神廟、會館、宗祠也難得一見。原因有幾個,主要是上世紀初,英政府在各地設立公共水龍頭,人們外出就可在路邊公共水龍頭灌滿肚子,就少去喝“奉茶”了。再者,經濟愈來愈好,大家都消費得起,就到咖啡店喝茶去。還有就是覺得奉茶的杯子不衛生,清水洗杯不夠乾淨,擔心病菌等。最後就是當今的礦泉水、盒裝水及罐裝水,極為普遍又便宜,人們就採用它們來給顧客、會員們飲用了。



目前在太平市裡還有兩家商店,尚以茶岫奉茶給顧客,茶杯備有多個,都是經過清洗乾淨的,僅供予店內顧客。基本上屬於款待顧客的,不算奉茶風俗。至於會館、宗祠神廟完全消失殆盡,少數改為現代的飲水機,可以說奉茶風俗在我國已經消失了。

中國還有奉茶習俗嗎?在福建泉州有千餘年歷史的元妙觀(玄妙觀、天公觀)外,尚有奉茶。但不是傳統的茶岫,而是電熱開水桶,即使冬天也會熱乎乎的,杯子則是一次性紙杯,用完即棄。


目前以台灣保留奉茶習俗最好,在新冠病毒肆虐之前,尚可見到傳統的奉茶,即以茶壺或不銹鋼桶等裝茶水等供人們飲用。今日所見多數採用飲水機設備,且有冷、溫、熱水供應,杯子也採用紙杯。幾乎台灣所有神廟都設有飲水機及紙杯,這是傳統奉茶的現代版,多數設在廟內,一些設在廟外門口處,極為少數是以茶壺或不銹鋼桶的裝備。至於商家設在店外走廊處的奉茶,已十分罕見,在基隆有一家香燭店外的走廊,尚以塑料桶裝水,備有紙杯,寫著“奉茶”。另一家在北港,也是設在走廊處,寫著“燒茶”,那是提醒小心使用,避免燙傷。

由於奉茶習俗以閩南人最為奉行,同屬閩南文化的中國閩南、台灣至今尚保留著這個傳統,尤其台灣更是盛行不衰甚至連霸級市場裡也推行奉茶,家樂福就是其一。


《星洲人》電子報專欄,圖文:李永球。2023年11月1日